实施“五大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文 石云辉 发布日期:2022-09-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民族地区高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高校职责使命,深入实施培根铸魂、文化传承、强基筑峰、红色引领、示范创建“五大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施培根铸魂工程   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素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学校在各类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结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特点,开展“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主题教育,依托学校建筑风格,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唱响“好花红”民族炫歌。通过丰富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增进价值认同,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引导各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学校统筹办学治校育人资源和育人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深化师范专业“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实践教育基地及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构建“大学—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围绕培养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一扎根、两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育人课程体系。以课程、科研、服务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近3年本科生就业率达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利用“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艺术节”“家乡的节日”等主题活动,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经典传唱、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各族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增强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师生深入乡镇、村寨,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双语宣讲”“文化大篷车下基层”等活动。广大师生说农家话、说贴心话,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快板等多种形式,把教育引导群众与服务民生需求结合起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实施强基筑峰工程   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固本强基、突出特色,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以师范专业为主,民族学、民俗学等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国家、贵州省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托现有学科优势,坚持前沿学科联动发展,促进传统学科与民族类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

  学校立足民族学学科特点,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精心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持续关注互嵌式社区发展,筹备出版黔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丛书。充分用好民族研究院、历史与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学院课程资源,开设全校公共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专业建设与服务国家需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重点支持民族学等优势特色专业,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各专业门类发展更加均衡。充分发挥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机构和平台的引导作用,组织人员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构筑产学研融合的育人生态。

  实施红色引领工程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用好学校民族文化展览馆、校史馆等各类平台资源,充分发挥五星思政党建广场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打造以铸牢“红色堡垒”、塑优“红烛先锋”、培育“红心青年”为主要内容的“三红工程”,让红色文化资源支撑“一扎根、两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黔南州红色资源,把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结合起来,以开展“树典型、展风采——百个支部创样板”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构筑堡垒文化,激发堡垒活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样板党支部,创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

  深入开展“师德正烛身”“育人守烛心”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一支师德好、师风正、师能强的教师队伍,积极营造“修师德、正师风、铸师魂、塑形象”的良好氛围。

  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搭建面对面的线下与键对键的线上网络思政“双载体”,用好用活各类新媒体,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发力”,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实施示范创建工程 打造民族团结样板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以来,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布局、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等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民族学学科专业优化等方面进行重点整合,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品牌。

  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研等资源优势,创新探索出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校农结合”新模式,构建了校农、校政、校企、校产、校园、校校、校网、校才“八结合”工作格局,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依托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深入开展校政企合作,与福泉市政府、贵州胜威集团共建共享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现实要求和师生期待,根据贵州省政府关于扩大学校独山校区预科教育基地办学规模要求,整合学校现有优势资源,深入推进贵州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打造预科教育品牌。

  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创建,加强校内外合作共建,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与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塘县等县(市)开展合作共建,创建一批省级以上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示范村。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用好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帮扶资源,主动加强对接联系,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争取纳入省部共建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系统工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调和底色,不断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统筹机制、协同育人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优化整合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育人等资源,切实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实维护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简介:郭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石云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长、教授)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