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非遗学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明 发布日期:2022-1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1所高校备案开设非遗保护本科专业,非遗学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要建设好非遗学,有效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本体知识体系构建,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发展。

  立足丰富的非遗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历史上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国于2004年8月批准加入该《公约》,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非遗普查、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0多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摸清了家底,夯实了基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确立了以四级名录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保护体系。目前,国务院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评选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个,普查登记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万多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10个门类。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持。要贯彻落实相关部署,完善理论研究体系,推动非遗学发展。非遗学具有阐释中华文明内涵的天然优势,传承传播中华文明是非遗学的立足之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加强非遗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丰富艺术形式,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中国形象;讲好非遗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体系。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借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文献资料,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统筹整合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遗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加强非遗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非遗学术期刊质量,加强非遗相关出版工作。定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学术会议等。要加快培养非遗学高层次人才。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已经开始招收非遗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在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