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理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以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笑妍 梁红梅 王婧博 发布日期:2022-11-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课程是引领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重要课程。它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化国家领土主权、国土安全意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握主线,精选教学内容,让“四个共同”内化于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祖国领土构成,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的历史讲深讲实、讲准讲透。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强调“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不断丰富着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认识家乡,深刻地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地理课上,学生们学习测土壤粒级。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供图

  突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地理学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既能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也可以感受到各民族文化交融之美。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讲授我国基本地理面貌、不同地区主要地理特征等内容时,组织开展“创意地图大赛”“地理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以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切入点,以绘画、摄影等方式展示我国自然和文化景观之美。以传统建筑摄影图片为例,窑洞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好等特点;蒙古包易于拆卸迁徙,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华北地区的四合院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干栏式建筑有效解决了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等问题。要以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方法,注重社会实践,增强“五个认同”。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体验式学习,体验“认知—实践—深化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类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知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伟大实践,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书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奋进史诗。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又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举办集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于一体的地貌模型大赛。学生使用轻黏土及造景材料制作家乡地貌模型,有海南海岸地貌模型、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模型、西北风沙地貌模型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五个认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协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