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委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2-12-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1年以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命名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5家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命名以来,甘肃省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强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管理,指导各研究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形成了一批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新时代甘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持。

  一是强化基地管理。制定《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河西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5个研究基地建立了基地工作协调机构、基地日常管理机构和学术机构。对基地日常管理机构明确了基地主任、副主任,成立了基地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进基地建设、课题研究。学术机构汇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权威、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各研究基地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完善,兰州大学制定基地建设方案、“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等,明确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和日常管理等。河西学院聘任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学专家学者为“祁连学者”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指导民族学学科建设,并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引进民族学博士11名。西北民族大学全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博士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各研究方向中突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形成硕博梯次推进、一体发展的科学布局,彰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特色优势。省社会科学院在全院范围内整合公共政策研究所、决策咨询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充实基地科研队伍力量。

  二是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为核心,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取得实效。2022年,甘肃省民委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32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各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兰州大学紧紧围绕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向,协同开展多项具体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科研成果,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36篇、出版著作17部、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河西学院以“河西走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核心,建立了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河西学院裕固族研究中心”,并在《河西学院学报》开设“裕固族研究”专栏。设立“河西走廊民族团结和历史文化研究——从河西走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课题,通过多学科的理论与视角对河西走廊的多民族社会的治理历史、多民族社会的互动共生的内生逻辑、民族团结的实践经验、河西走廊连通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原与西域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已经公开发表论著20余篇(部)。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与实践研究”年度招标课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三是推进校地共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工作实际,发挥学科优势,与学院现有的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武威凉州会盟旧址、肃北和阿克塞五个教学实践基地一体推进一体建设。积极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丰富教学素材,融合推进地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蔺海鲲名师工作室在张掖育才中学、甘州区南关学校、甘州红军小学、临泽县职教中心设立工作站,开展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山丹培黎国际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同提升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在夏河拉卜楞设立分基地,派驻业务人员,依托甘南夏河拉卜楞作为甘青交界、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共存、多教派共有、藏族文化突出等特殊地域优势,扎根民族地区,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民族宗教、涉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