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来源:中国民族报 柯尊韬 发布日期:2022-1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肩负着重要使命与光荣职责。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在大学生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重要阶段。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情况下,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4000万人。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深造后,就会步入社会,奔向四面八方,走上不同工作岗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动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中国梦说到底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的梦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胸怀远大理想、报国之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迈上工作岗位后,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青年学子才能成长为心灵丰盈、人格健全、精神饱满、能力全面的新时代栋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源源不断地向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用知识体系“教”,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可以采取学术报告、专题培训、集中辅导等方式,针对教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体系培训,帮助广大教师丰富知识储备,活学活用,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引导同学们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用价值体系“育”,夯实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引导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要见人、见物、见思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学思践悟,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用创新体系“做”,夯实实践基础。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视野比较开阔,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在课堂教学中打动学生、达到育人效果,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找到专业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点,挖掘教育资源,储备更多有时代性、影响力的经典案例,丰富教育教学载体;在课中把专业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实践;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做法,不断改进和创新课程思政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外,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