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勘、胡平合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探索》历时9年完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总结,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的重要成果。
该书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开系列研究。一方面,对中华民族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健康型社会的评价结构和方法;在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胜任特征建模方面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基于个人、团队应对逆境的抗逆力模型;在国家科学思想库、高端人才培养机制、青少年科学普及方面,获得了创新模式的结论,并就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媒体平台的建设规律等,探索出理论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示范性基地建设方面,对上海市静安区健康型城区管理、广州市荔湾区社会排斥与融合促进、重庆市渝中区廉洁文化建设等展开研究,还总结出中国五矿集团跨文化并购模式、山东能源集团煤矿安全心智培训模式、北部战区作战部队主官的胜任特征模型、北京市城市危机救援模式等应用性成果。此外,还就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应对、城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等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式和实施方法。
总体来看,该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心理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传统文化心理根基较深,并不会随着社会变迁而被完全取代。在保持文化认同连续性的基础上总结提升中国经验,可以坚定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二,引入了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的方法,奠定了胜任特征建模的战略分析基础。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突发的应急情境,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探索危机救援人员及救援团队的抗逆力结构模型,并验证了安全心智模式的有效性。
第三,研究探索出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成长的社会心理规律。这些成果可以应用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第四,针对网络社会心理行为展开研究,利用心理学技术、网络挖掘技术等,揭示网民集群行为的心理特征,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效用。
第五,在应用性研究方面,在范畴界定、完善系统、人才培养、专题研究、促进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思想和方法。在社会心理促进模式方面,提出确定促进对象、界定促进目标等七方面的促进模式。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结构和内容、外延界定、服务体系以及主要功能等,提出了具有独创意义的理论构思和实践方法。
第六,在示范性实践成果方面,主要探索形成了健康型城区建设模式、珠江三角洲社会融合模式、组织文化影响机制及并购模式、乡村振兴战略企业发展模式、高端人才胜任评估模式、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等,这些都有助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推广。
第七,在测量工具和培训模式方面,主要探索形成了健康型社会—组织的评价工具、国家科学思想库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社会心理行为集成系统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助于提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质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