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委会 发布日期:2023-0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的“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与实践”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本次论坛以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咨资本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社科院、新疆林业草原局、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单位的40名专家学者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了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疆林业草原局草原处熊玲介绍了新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实践。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生态保护政策,对草原生态进行修复治理,如草原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草原法治建设和执法管理,监测监管和培训工作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新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得到改善和优化,整体趋势日趋好转。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节能降碳中心负责人张月峰介绍了内蒙古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成绩与挑战。内蒙古目前发展遇到诸多难点,存在着产业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问题,当地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新能源。按照“1+N+X”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立足内蒙古的本地实际、资源特点来推进“双碳”工作。

  青藏高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贾小华在报告中指出,典型区域的专项调查监测和科研监测是西藏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边境环境安全,保障好国家、自治区重大工程和能源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服务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珠峰、长江源、雅江等典型区域(江河源头)的生态保护,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指出,从青海省来看,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雪豹等野生动物回归、每年沙柳河壮观的湟鱼洄游等,都是非常直观的例证。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也为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条件。青海将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探讨了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模式与社区文化重建问题。他指出,应稳步审慎地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生态移民要增强移民群体对新社区的认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咨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旭辉以海南省发展沉香产业为例,介绍了中咨公司作为央企,通过引导地方的低碳投资,起到推动地方“双碳”工作的作用。他提到,应充分利用海南省建设自贸港的政策优势,探索创新自贸港中医药体制机制,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制定适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监督管理政策以及省级中药材标准及规范,激发企业开发保健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产品,促进南药产业多用途多方向发展,构建低碳产业集群。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讨论了“双碳”背景下云南绿色农业品牌的发展。他指出,建设绿色农业品牌,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绿色农业品牌创建,探索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创建机制和发展路径;加强研究制定绿色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和目录制度建设,健全品牌发展的法治保障;加强本土品牌的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竞争力。

  在“师生共话民族地区发展”环节,青年学者们围绕“双碳”背景下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实践、藏香产业发展、云南省洱源县古梅园文化系统、云南省罗平县蜂旅融合产业竞争力、民族地区低碳转型中妇女角色的转变、全球气候变化下滇川藏结合部居民的感知与实践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关注了国际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公正转型直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痛点,关注全球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矛盾和困境,对于减排政策的平稳实施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22年IPCC第27次缔约方大会强调公正和公平转型应包括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和其他方面的转型。对此,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王谋指出,公正转型问题应与其他治理措施同时提出,体现对公正转型问题考虑的主动性、整体性,更好地推进气候与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施。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尉认为,本次论坛集中体现了民族地区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方面的成绩与挑战,专家学者们立足全局,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实际问题,探索不同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进一步推进“双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赋能。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