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艺人 焕新中国年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李 琤 发布日期:2023-01-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剪纸、年画、灯彩等非遗项目,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舞龙、舞狮、灯会、庙会等非遗项目带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天津2023年“运河之春”非遗灯会、上海“豫园迎新春民俗体验”灯会、福建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海南文昌孔庙新春祈福庙会、陕西“玉兔迎春贺新年”秦腔秧歌社火展演、四川绵竹年画展示展销和体验活动、山东海阳大秧歌贺年会、江苏“舞狮闹新春”舞龙舞狮展演……种类繁多的非遗项目也为当地多种多样的春节活动增光添彩,让年味更加浓厚、让节日更加喜庆。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众多非遗项目传承实践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时间节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鲜活表达和广大人民群众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也是全国各地城乡社区开展年俗活动和各种非遗宣传展示、体验交流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非遗进一步融入家庭团聚、社区交流中,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成为凝聚文化共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

  据初步统计,兔年春节期间2000余项省级及以上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传统定期举办活动,全国各地共将举办1.2万余场线上线下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同过红火中国新年。

  在这些重要的春节非遗项目中,大家惊喜地发现,与春节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项目中,还有一群“新匠人”,成为新生代非遗和民俗的“守”艺人:面塑、剪纸、醒狮等老传统在全新的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在网络上频频“出圈”……传统的文化记忆正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碰撞出迷人的火花——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让传统文化活动和项目重回现代生活。

  据《2022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80后”“90后”正在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北京市西城区级非遗项目口技传承人方浩然表示,借助短视频,让120万人爱上了这一小众技艺。河南濮阳县振兴曲艺说唱团,传承大平调、大弦戏、目连戏等非遗项目,说唱团把剧团开进直播间的第一个月就涨粉3万多,如今日均看播人数10万以上,点赞数15万以上。

  同时,随着国力崛起,国潮化已经成为一种势头迅猛的力量,传统非遗与新时代潮流相互成就。“非遗传承”传的是传统形式、技艺还是精神?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也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没有不适用的技艺,只有不适用的场景,非遗的传承应该视时而变。非遗为新时代潮流提供了独有的特色,让文化因传承而有魂,因创新而永存。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也提醒道:“年轻人很难独立发挥作用,需要有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支持。当然年轻人也可以促使市场的形成和产生,如大家都热爱本土文化,热爱手工艺品,这样的市场就可以形成。而青年‘守’艺人可以在深入研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手艺发扬光大,结合公众的需求进行转化和创新,促进市场繁荣,同时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让非遗动起来,让年俗浓起来,让百姓乐起来。这一项项非遗年俗年味,以其承载的美好寓意正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让广大群众感受着家乡味、家乡年。非遗不仅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