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传承 让疆绣发扬光大——访“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主编王敏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周芳 发布日期:2023-02-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2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丛书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培训项目组编撰,包括《文化记忆: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口述实录》《文化审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故事》《文化符号: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

  丛书从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记忆、民间文化审美经验以及新疆各民族代表性刺绣图案的符号意义三个方面,详细记录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与弘扬历程,并将体现各民族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的刺绣衍生品予以展示。丛书主编,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编撰者通过多方面的深入考察,对如何推动新疆非遗刺绣的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做了诸多思考,希望通过发展疆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润疆和乡村振兴。

 

  疆绣,新疆非遗项目中的瑰宝

  记者:作为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组的负责人和丛书的主编,您怎么看待疆绣文化?

  王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刺绣是其中之一,苏绣淡雅、湘绣传神、蜀绣简练、粤绣洒脱……一针一线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内涵与魅力。疆绣是新疆地区刺绣工艺的统称,是新疆众多非遗项目中的瑰宝,是表现新疆人民生产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刺绣文化。

  疆绣从汉朝就有传承,盛于唐代和清代,新疆各民族聚居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刺绣工艺。疆绣中的国家级非遗有维吾尔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锡伯族刺绣,这些刺绣技艺镌刻着新疆民众的文化记忆和审美追求,倾注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系列丛书正是以新疆非遗刺绣为阐述对象,对话各族非遗传承人,从他们的人生故事、刺绣作品等方面,展开叙述新疆非遗刺绣的系统性文化记忆,展现新时代新疆非遗的风貌。

  记者:从丛书可以看出,“传承人群”是关键词,这可以说与您所负责的非遗研培项目息息相关。

  王敏:对。作为非遗活态载体的传承人,不仅使众多非遗项目得以延续,还使其在传承中不断拓展和丰富,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基于此种价值理念,2015年6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1年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启动实施。新疆大学是最早入选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2016年至今,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研培项目组组织举办研培班13期,培训了来自南北疆的各民族非遗刺绣传承人近千名。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新疆各民族刺绣的针法、纹样、配色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解读,又在田野调查和对传承人的回访中收集了不少来自民间的绣品,以此作为培训和研究基础。研培项目积淀的成果也为丛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莲”城之珍:民间手绣新疆天山雪莲花图案香水瓶包。

  以非遗之美浸润各族人民心灵

  记者:与各大名绣一样,疆绣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直接而鲜明的表现。丛书如何体现这一点?

  王敏:在这套丛书中,我们立足文化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以新疆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文化视角,对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刺绣图案进行解读,并阐释其背后的审美内涵与文化意蕴。

  书中展示了一系列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其图案纹样、外部形态大多取材于新疆的出土文物、民间故事和自然景物等。如当中一款运用平针、辫针针法绣制的织锦笔袋,取材于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又如一款综合运用平针绣、乱针绣制作的真皮包,包身立体绣绘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雪天景观。这些产品将新疆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与民俗民情内化其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涉及的相关衍生品传承了中华传统色彩体系中“青、赤、黄、白、黑”五正色观的审美理念,不仅彰显新疆文化的审美特色,更凸显中华传统色彩观与地方绣种结合后的应用价值。

  记者:回归传承主体,丛书介绍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他们在传承与弘扬刺绣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生命意识、文化伦理,尤其打动人心。

  王敏:非遗之美,美在形式,更美在情感,美在个体生命所传达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丛书中的“文化审美”“文化记忆”两本书,立足传承人群的真实人生经历和体验,展示了他们自我奋斗、自我关爱的生命意识之美,与他人交往交流、互帮互助的人伦道德之美,以及在时代浪潮中自觉接力传承刺绣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担当之美。

  这两本书中收录的多是发生在新疆农村绣娘身上的故事,她们有的遭受过重大人生变故,在项目组的帮助和培训下,走出人生低谷;有的在非遗培训班中习得刺绣技艺,凭借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有的在学习了刺绣专业知识后,回到家乡带动姐妹们一起致富,共同传承非遗刺绣技艺……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善、美的美好品质,感受到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

左侧:设计来源  右侧:衍生设计

文创产品手镯

  工匠精神,让疆绣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结合研培项目来看,您认为疆绣传承发展之路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王敏:新疆刺绣源于民间,也存于民间,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想要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传统工艺,想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多走进民间,多融入当下生活。要既深知其本,又结合时代语境,创新发展理念和载体形式,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具体而言,要做好对疆绣图案符号传承谱系的梳理,深扎传承地并做好田野调查,知其来处才能设计好它的去处。要聚焦疆绣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结,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疆绣的当代价值。

  同时,要充分展现疆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传承。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国工匠”正在其中。“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工匠并非重复机械动作的工作者,匠人精神代表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时代气质。这套丛书立足田野,扎根生活,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人群的生平履历和传承谱系,宣传他们的感人故事和使命担当,以非遗之美阐释工匠精神。“文化审美”中还收录了根据传承人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剧本,剧中人物对非遗技艺的执著与坚守,让大家看到了传承人身上蓬勃的生命意识、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勤奋的美好品质。我们相信,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会让疆绣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本文图片均由王敏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