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在制作雕花蜜饯。杨水音摄
第一次与靖州雕花蜜饯相逢,是在一场盛大的婚礼上。
那是3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湖南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苗乡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宴席正式开始前,几位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手托茶盘,从茶堂里飘然而出。
那红红的木质茶盘里,装着的一盅盅茶水,是主家为每位客人献上的敬客茶。茶盅里不仅有两颗红枣,还有两片雕刻精致的蜜饯。它们似柳叶般大小,洁白如雪,却又有着绿茵茵的皮儿,一片像枝头绽放的梅花,一片像飞翔中的燕子,惟妙惟肖。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茶饮。
端起茶盅,我细细打量那如艺术品一般的茶,充满好奇。环顾四周,只见同桌人都习以为常般轻啜慢饮起来。有一位同来的朋友在我耳边告知,这是苗家人待客的雕花蜜饯茶,我也就学着旁人的样子喝起来。
宴席中酒歌飞扬,笑语喧哗,我静静地欣赏着眼前那两片如出水清莲般的蜜饯,在一清二白的水世界中徐徐升起。雕花蜜饯最初是沉在杯底的,因为它含有很多糖分。随着缕缕糖丝袅袅地释放于清水中,蜜饯便渐渐轻盈起来,自杯底缓缓升起。小啜一口雕花蜜饯茶,淡淡的柚子清香萦绕鼻尖,丝丝缕缕的甜味沁人心脾。
喝过这杯茶,我便与雕花蜜饯结缘了。后来,我经常买雕花蜜饯送给亲友和同学。送得多了,朋友们对雕花蜜饯的制作颇感兴趣,忍不住向我打听。于是,我徜徉在靖州瓦屋相联的土桥街,高墙深巷的下熙街,渠江岸边的江东街,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老巷子里寻觅雕花蜜饯的出处。
多次寻觅后终于得知,离县城10公里的夏乡村才是雕花蜜饯的故乡,便择了一个好日子正式寻访。
那天是周末,阳光热烈,早上不到七点屋顶山巅与大街小巷就被照得通亮刺眼。农历六月的太阳是一年中最干脆和直爽的,既热烈又明朗。农历六月也是制作雕花蜜饯的最好时节。
夏乡是靖州有名的蜜饯之乡,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雕花蜜饯的高手。我们在夏乡的一位市级传承人家里,一边看着几位巧妇手拿柳叶刀精雕细琢,一边听她们说起雕花蜜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靖州雕花蜜饯起源于五代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靖州“舌尖六宝”之一,历史上也是靖州民间上贡朝廷的御品。
靖州雕花蜜饯发源于锹里大堡子苗家,是将柚子青果切成片,用刀在片上雕出各种图案后,放在水中漂洗,最后拌上白糖晒干。蜜饯初为苗家待客食品,后来在这个苗、侗、汉等民族聚居的地方,逐渐为大家共有共享。人们大多将其用于结婚、过年等喜事与盛事上。2021年12月,靖州雕花蜜饯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雕花蜜饯从选材到加工制作都十分讲究。制作雕花蜜饯的柚子最好是未成熟的青柚,幼果直径一般为7至12厘米。果实太小,果囊过硬不易雕刻;果实太大,果囊过软也不适合雕刻。
一个青柚要经过雕刻、煮、晒等一系列工序,才能成为形态各异的蜜饯。其中,雕刻考验的是技能,煮与晒则是最繁琐的环节。煮时要先将雕品用清水浸泡一夜,然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明矾,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至整个雕品透亮,青、白色分明。煮好后将其取出,反复用井水漂洗,再用蔗糖浇灌,最后在烈日下翻晒数日,干燥以后才算是大功告成。
如今,几位传承人在雕花蜜饯的制作中既保留了传统做法,又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她们以“炒”的方法来代替自然晾晒的方法。即在土灶上架起大锅,烧起温温火——就是老百姓说的似有似无的小火,让蜜饯在锅里接受蔗糖汁水的沐浴,使糖汁缓缓浸入蜜饯之中,然后再慢慢收汁、固形。这一创新不但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卫生,还缩短了制作时间。做出来的蜜饯内里洁白如玉,外皮绿如翡翠,看起来养眼又增添食欲。
我还特意来到了夏乡村的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传习所,几位雕刻师正手握柳叶刀,一丝不苟地在青柚上“轻拢慢捻抹复挑”,雕刻出各种花样的图案,有传统花式的“龙凤呈祥”“五福临门”,也有结合时代特点创作的“抗疫必胜”“中国梦”等,图案中的花鸟、人物、风景栩栩如生。一些来自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客人看见桌子上精美的蜜饯成品,纷纷购买,雕花蜜饯带来的甜蜜生活触手可及。
在夏乡村,这群朴实的雕刻师,享受着雕花蜜饯带给她们真实可见的收益时,也通过雕花蜜饯表达出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她们来说,这不再是一项枯燥的劳动,而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