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脐带》:诗意语言与深沉眷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阳 刘库 发布日期:2023-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脐带》海报。资料图片

  由曹郁和姚晨监制,达斡尔族青年导演乔思雪编剧执导的艺术片《脐带》于近日上映。影片入围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获得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在民族题材电影和艺术电影领域的持续发力与骄人成绩。

  《脐带》讲述了音乐人阿鲁斯带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娜仁左格回到草原、寻访故乡的温情故事。从城市到草原,影片将音、画、诗完美融合,展现草原牧民面对现代与传统的抉择,蕴含着情、义、理的深刻哲思。

  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声画盛宴。导演乔思雪与主人公阿鲁斯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眷恋着儿时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影片中,城市与草原、现代与传统、未来与过去的多重选择摆在主人公面前,城市生活中保留一些儿时生活的习惯和迹象,草原生活中又有现代科技多次出现,去与留的情感拉扯在影片中被反复渲染。

  影片开头,阿鲁斯回到小镇,他坐在车上看见有人骑着马飞驰而过,还看见一对母子身着传统服饰嬉戏玩闹。这些画面既展现了人们对原有生活习惯的传承,也勾起了阿鲁斯的童年回忆。草原生活中的现代科技则体现在阿鲁斯带着母亲骑车穿过私人草甸这一桥段。寻家之路行进到一半,身后飞来一架巡逻无人机对着他们“喊话”,而母亲却将它当成了“长生天”。

  《脐带》的故事涉及北京、内蒙古的多个地方,音乐人阿鲁斯来往其间,鄂尔多斯民歌、巴尔虎民歌、布里亚特民歌等对他来说,是乡愁与传统的象征。后来,阿鲁斯逐步找到了回归草原的意义:“这里不应该只有马头琴和呼麦,我们也不应该只活在过去。”他拿起话筒对草原上的声音进行采样,水流声、风声、摩托车声被填进电子音乐之中。此外,阿鲁斯音乐人的身份使影片中的音乐呈现得很自然,渲染出感人至深的情绪氛围,具有“浓情而不滥情”的艺术效果。

  电影语言与诗性特质的浪漫交融。《脐带》通过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和东方美学的空间设置,营造出诗意化的电影特性。

  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在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电影增添梦幻和浪漫的意蕴。影片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搬上银幕,模糊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母亲从睡梦中惊醒,看到了正在唱歌舞蹈的女孩,以及她的父亲和母亲,女孩伸出手来召唤她,而阿鲁斯对于母亲的幻象浑然不知。导演没有借助特效等技法,而是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非现实的内容,电影画面的摹写对象从客观世界变成人物的内心世界——母亲日夜企盼回到心中的故乡。

  诗性特质的表现,已然成为创作者表达人物主观感受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诗句带有抒情意味的修辞功能,则主要由电影的视听语言承担。《脐带》中大量使用航拍和空镜头,营造了独具东方韵味的诗情画意。阿鲁斯与母亲在湖泊旁山坡上的场面,近景加远景的镜头组合让母子二人犹如大地母亲孕育的生命。片尾,山河湖海在航拍镜头与空镜头中接续呈现,照应了电影开场的航拍画面——广阔的土地上,河流蜿蜒向前,一如大地母亲通过脐带滋养儿女,这一设置表现出人物对故乡与大地朴素而深沉的眷恋。

  至深亲情与思乡之绪的生动表现。母亲娜仁左格的病情是整部影片的叙事动因。哥哥一家因为阿鲁斯还未成家,一直独自承担着赡养母亲的重任。阿鲁斯决定带着母亲完成她追寻故土家园的愿望,以弥补自己多年以来作为儿子身份的缺失。阿鲁斯的到来让哥哥的家庭获得短暂的轻松,但哥哥仍带有愧疚之心,在他们启程前紧紧地拥抱母亲。

  影片在阿鲁斯对母亲的担心和母亲对姥姥、姥爷的怀念之间,划上了等号,由此形成了人物之间的对位关系——阿鲁斯之于母亲是孩子,同样,母亲之于姥姥、姥爷也永远是孩子。同时,随着病情的恶化,母亲在行为上也越来越低龄化。母亲与孩子心理的逆向置换,使得阿鲁斯不得不成长为“父亲”,肩负起帮助母亲追寻故土家园的责任。显然,在导演乔思雪看来,无论身在何处,团圆之愿与思乡之绪是中国人内心挥之不去的情结。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中部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YSCM0404)阶段性成果】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