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山中芦笙曲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学东 发布日期:2023-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云贵高原逶迤而下的乌蒙余脉,至川南高县、珙县交界处,山势连绵,主峰巍峨高耸,环山层叠如瓣,恰似芙蓉花开,故名芙蓉山。

  初春时节,芙蓉山林深木茂,郁郁葱葱,充满无限生机。云雾袅绕的深处,便是苗族村民聚居的芙蓉、得狼、棕树等村寨。远远的,一阵悠扬的芦笙曲从大山深处飘荡而来。循着芦笙曲声,我们进入了竹林掩映的一处苗家。

  院坝里,几个身穿苗族服饰的苗家人,正围坐一起,手里灵巧地在勺斗型的笙斗上穿插着一根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其中一个脸色黝黑的中年人,一边打磨手中火柴盒大的簧片,一边指点围坐身边的人制作芦笙。他叫黄树林,是闻名川滇黔苗家山寨的芦笙制作师,县级非遗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这里勤劳朴实的苗族先民,是明末从滇东北迁至芙蓉山的,血脉绵延300余年,其间劳作生活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最钟爱的芦笙曲、芦笙舞。

  黄树林从小记得,在芙蓉村苗家寨子,他的父亲很受人钦敬,不仅会吹奏芦笙,而且还有一套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芦笙制作技艺。房前屋后的老苦竹,后山上粗壮的杉木,砍伐后经过父亲精心打磨雕琢,就会变成一把漂亮的芦笙。

  咿咿呀呀的芦笙曲,开启了黄树林吹奏芦笙和制作芦笙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然而,当他一天天长大后,却不无忧伤失落地发现,随着一拨拨青壮年外出务工,村落变得悄寂,人烟稀少,花山节停办了,留在苗寨的老人娃子,很难听到悠扬动听的芦笙曲了。终于有一天,不甘寂寞、年轻气盛的黄树林也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出了芙蓉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打工生涯。

  年年漂泊在异乡,夜深人静的时候,黄树林脑海中时时浮现芙蓉山峰上的一轮明月,耳边响起月辉下清澈的芦笙曲。年迈的父亲打来电话,说邻近的棕树、得狼两个苗族村寨,在县文化馆和镇文化站的支持下,组建起了苗族歌舞队,又办起了花山节,表演芦笙舞,浓郁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

  终于,黄树林回到魂牵梦绕的芙蓉山中苗家寨子。他暗下决心,要传承和重振父亲的手艺。他和父亲以及同为芦笙制作传人的伯父一起,从挑选制作笙斗的杉木、笙管的苦竹、定音的簧片,到每一个笙孔的排列打钻,每个环节都细心揣摩。特别是对芦笙音质起关键作用的簧片,需要非常谨慎仔细。将簧铜片放入炉火中加热,再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有一个反复锤炼达到“神悟”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苦磨砺,黄树林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师。他对芦笙制作到了痴迷的程度,一般的芦笙是两排6个笙管,他已经研制出了16个笙管的芦笙,吹奏出的声音浑厚纯正,令人惊叹。

  为了在学生中普及芦笙吹奏技艺,黄树林专门研制了小型芦笙,便于演奏和携带。在他的支持下,镇中心校开设了芦笙演奏兴趣班,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学生们都会开展芦笙演奏活动。镇里还组建了一支极具苗族风情的文艺演出队。春节期间,演出队在县文化馆的安排下,去县城公园进行芦笙舞专场演出。

  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黄树林建起了芦笙手工制作工坊,并开设了自己的网店。他的芦笙制作精美,因笙管多少的不同,价格也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产品除了行销西南地区外,还远销到越南、泰国,每年的销售量都在2000把左右,年纯利润达到了四五十万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黄树林还招收村子里的贫困户和残疾人,他们经过培训后在工坊上班,月收入达到3000至5000元。2018年6月,在眉山青神县举办的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上,黄树林制作的苗族芦笙参加了展出,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向世界各地推广了高县竹产业和苗族芦笙文化。

  云雾袅绕的芙蓉山中,村民们吹奏起欢快悠扬的芦笙曲,歌曲飘荡在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