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的缝纫机
来源:云南日报 萧素梅 发布日期:2023-04-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吱呀吱呀”,夜深了,昏黄的油灯下,满头青丝的母亲轻快地踩着缝纫机,隔着轻柔的纱布蚊帐,我和弟妹就在这熟悉的声音中进入香甜的梦乡。一晃眼,母亲已过了花甲之年,岁月染白了青丝,穿针引线略显费劲,那台陪伴了四代人的旧缝纫机,静静地放在老家堂屋一角。

  这台缝纫机的历史可以穿越到奶奶那一代。20世纪50年代,母亲出生在梁河县小厂乡的一个高寒山区村寨。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小小年纪就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家里的弟弟妹妹众多,父母出工干活挣工分,她就背着弟妹去上学。外婆瘦小体弱,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大家庭的生活总是捉襟见肘。母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她的少女时代里,就是在照顾弟妹、下地干活、帮补家庭中度过的,偶尔与同伴们嬉闹游玩、参加红白喜事就是快乐的好时光了。生活很苦,但母亲却从不怨天尤人,我幼时经常听她挂在嘴边的就是在家乡的生活情节,梦到的也是家乡的风物和人。那个年代没有成衣,纺麻、织布、绣花、裁衣、纳鞋底是家庭妇女很常见的活计。“拿不起针线”(意为不会纺织、刺绣、制衣)的不是一个好姑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母亲很小就像周围的姐妹一样,在其母亲、姑姑的教导下,学习纺麻、织布、刺绣、裁缝、腌制食品、烹饪等技能。母亲引以为傲的事情是,未出阁时,与姐妹们去乡上参加过裁缝培训,母亲学会了使用皮尺、剪刀、画粉,学会了裁衣,学会了使用缝纫机,一些基础的、简单的衣服款式,她看一看就能自己缝制。

  母亲22岁出嫁了,对象是她的堂表弟,奶奶也是她自小认识的亲戚。一套老式的木头家具、几只木箱、几床簇新的被褥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此后,他们像燕子啄泥筑巢,含辛茹苦地生儿育女、起房建屋,生活磕磕碰碰,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慢慢走到了暮年。那台奶奶唯一留下的遗物、伴随着母亲半辈子的缝纫机,就是母亲辛苦一生的见证。

  那是上海惠工缝纫机厂生产的第一代“标准”牌缝纫机,机头上精美的银质花纹,机身的银质标签,经历岁月变迁,依然清晰。在那个买肉、布、粮都要凭票的年代,奶奶的缝纫机应该是她省吃俭用好多年才购置的,应该是她的心血所在了。母亲说,她嫁到这个家时,缝纫机已经存在了好多年,整个村寨也是少见的。20世纪80年代,母亲婚后几年,曾想花费120元人民币到本地供销社购置一台新的缝纫机,奶奶阻止道:“不要买了,以后会缝衣服的人不多了,家里的这台就给你了。”后来,二婶、三婶的嫁妆里都有新缝纫机,母亲就继承了奶奶的缝纫机。印象中,奶奶身材矮小,她剪着齐耳短发,裹过又放开的脚很小,大多数时间都围着灶台、菜园转,操持家务,接物待人沉默少言,对我们很慈爱。她完成培植儿女的人生大事,过了几年儿孙绕膝的日子,活到70多岁无疾而终。而我年老的曾祖母,那个长年穿着蓝色粗布襟,缩成一团,眼睛昏花还摸索着在火塘边自己做饭吃的女人,早在我五六岁时走了。一直劳作到不能动弹的那天,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在土地上耕种,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在古老的农耕文明里,千千万万普通女人的活动范围很小,娘家、婆家、儿女家,也许就是她们一生奔走的距离。她们在里面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静静地花开花谢,然后变成墓碑上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一台小小的缝纫机,是她们的生产工具,是她们与姐妹妯娌交流的话题,是她们收获成就的地方。第二天要去远方亲戚家做客,母亲熬夜赶制的花花绿绿的新衣,穿在我和弟妹的身上,看到我们欢喜的笑颜,听到别人的赞美,她的心里是美滋滋的,满是成就感。

  后来,市场上的成衣越来越丰富,裁缝铺里的生意越来越萧条,许多家庭的织布机、缝纫机都沉寂蒙尘了。母亲的缝纫机,只偶尔用来缝补衣物、缝制鞋垫、围腰、袖套等生活物品。我们姐妹没事就缠着母亲,闹着要学习使用缝纫机。因使用不当,经常出现断线、断针、缠线、卡布、损坏机器,母亲一边责骂一边设法修理。断断续续中,我们跟着母亲学会了缝衣服、织毛衣、做简单的食品。女儿出生后,我也带着她制作手工,鼓励女儿学织毛衣、织玩偶、手工刺绣,培养专注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间烟火的热爱,把这份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传承下去。

  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家的缝纫机斑驳破旧了,母亲偶尔会教小侄女使用一下。正是贪玩的年纪,侄女也像幼时的我,有一搭没一搭的,心血来潮缝一下,过后一扔就是半个月。每次见到这台古老的缝纫机,我总会忆起我的童年时光,忆起那无忧无虑的岁月。当然,想得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命运。女儿、我、母亲、奶奶、曾祖母,100多年的历史只是沧海一粟,发生的变化却天翻地覆。女人的脚步越走越远,可以跨越山海;女人的世界越来越宽,可以傲视群雄,逐鹿世界。走了那么远,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