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三交”史料汇编编纂工作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3-04-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是“三交”史编纂工程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载体。日前,“三交”史料汇编编纂工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在培训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学员代表介绍了各地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本报摘登部分学员代表的发言,以期为做好“三交”史料汇编编纂工作提供借鉴。

  ——编者

  进一步聚焦共同性,体现“交”和“融”

  崔晓辉(河北省民委副主任)

  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切实增强“五个认同”。

  河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涿鹿之战、胡服骑射、万里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河北省对“三交”史料汇编编纂工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担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编纂工作方案,确定河北师范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课题组,建立台账,加强工作督导。

  提高政治站位,把准编纂方向。将编纂工作方案明确的总体要求和编纂原则贯穿工作始终,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准确理解其内涵,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把握“四个共同”。

  注重统筹协调,形成编纂合力。充分发挥河北省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课题组和各地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作用,广泛调动各地各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各市建立了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市域专家学者开展史料收集工作。

  落实专项经费,强化工作保障。将编纂工作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给予足额保障。

  开发数据库,实现辑录数字化。河北省民委会同河北师范大学共同开发了“三交”史文献数据库,分为文献资料、金石碑刻、报刊资料、档案公文、地方史志、家谱族谱、民间文献、文物古迹、研究论著、考古报告等10个版块,并能实现全文检索。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及时传达贯彻中央部署,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落实,持续督导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已整理正史、文集、方志等传世文献史料110多万字,碑刻、墓志、器物等考古资料50多万字,图片1000多幅。

  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共同性、体现“交”和“融”,加强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充分发挥编纂成果以史育人作用

  陈青(黑龙江省民宗委副主任)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史观和史料、学术和政治、一体和多元、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抓好成果转化。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成立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列出史料征集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定期召开编纂工作推进会议,全面、及时、准确传达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编纂工作方案,明确编纂体例,组织召开启动会、专题会、课题组会议等,专题学习中央精神,部署编纂工作。

  突出特点,合力推进。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融”的基调,搜集体现黑龙江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所作贡献的史料。全省各市(地)民宗部门、博物馆、图书馆、文物部门等积极配合协助史料收集,研究团队专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单位交流。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的学术史若干问题”等专题讲座。

  注重边研究边转化。拟于2023年完成“三交”史料汇编黑龙江卷初稿,2024年精选形成“三交”史料汇编黑龙江卷定稿。加强成果转化,举办相关主题展览、主题研讨,在“红石榴巡回课堂”活动中融入“三交”史,开辟期刊专栏等,充分发挥编纂成果以史育人的作用。

  创新“7+N”模式,打造精品工程

  马辉(山东省民宗委副主任)

  山东省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要求,高标准推进山东卷编纂工作。

  强化政治属性,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统战部、党史研究院以及省档案馆等8个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分工,为编纂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指导和专业支持。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编纂工作情况汇报,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牵头组织召开编纂工作部署会,省财政列支专项经费,保障编纂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队伍建设,汇聚专业力量。在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编委会,组成人员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专家学者,还包括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各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做到专业研究力量与协调保障机制有机结合。组织课题申报评审,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孔子研究院、山东博物馆等15所高校、单位具体承担7个主线、13个支线课题,参与核心编纂任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达100余人,同时充分发动16市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民间史料的收集整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研究领域广泛、年龄结构均衡的编纂工作队伍。以组织开展编纂工作为契机,推动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参与“三交”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格局,达到培养一批人才、带出一支队伍、形成一批成果的目的。

  立足资源优势,体现山东特色。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浩如烟海。编委会坚持全面挖掘、去粗取精的编纂工作思路,以“融合史”为主,重点收录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志、报刊等传统史料,有针对性地收录出土文物、金石碑刻、海外文献和实物等新史料。山东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600余家,这为我们挖掘文物中的“三交”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充分保障。我们采取“7+N”模式,以时代划分7个主线课题,根据山东实际,确定了“大运河沿线”“泰山区域”“夷夏碰撞”“伊儒会通”等13个支线课题,针对重点区域、特色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挖掘,用整理的相关史料对主线课题进行佐证、补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品意识,确保收集的史料在政治上把得准、学术上立得住、经得起时间检验,把“三交”史料汇编山东卷打造成精品工程。继续做好成果运用,为“三交”史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材料支撑,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挖掘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史实

  刘荣(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政治性、学术性极强的工作。云南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坚持高位统筹,强化组织领导与经费保障。云南省把编纂工作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省民宗委牵头成立由省内外专家学者63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安排专项经费,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唯物史观,注重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以方国瑜、江应樑、汪宁生、龚荫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史、民族史学者,虽然身居云南,却一直坚持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边疆和中原腹地是一个整体、云南的发展从未离开整体的研究传统。我们继承这一研究传统,从浩繁的史料中去芜存菁、披沙拣金,科学说明云南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整体,拥有着相互认同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庄蹻入滇,与当地民众融合相处,共同开发云南;汉武帝时期,设置郡县,加快了云南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三国时期,蜀汉治理南中,对开发云南作用显著;隋唐至宋辽夏金时期,南诏、大理运用唐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促进云南发展;元朝时期,设立行省,兴修农田水利和交通,云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明清时期,内地移民大量进入,为云南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近现代的革命战争,加速了云南各民族交融的进程;1951年立下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各民族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我们努力搜集西南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史料,集中反映云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坚持二重证据,充分运用考古发现新成果。云南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广泛印证,尤其是近年来取得的考古新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古滇国与中原的关系提供了佐证。在原古滇国核心区域昆明晋宁上蒜镇河泊所村一带新出土了“滇国相印”等大量封泥及公文简牍,封泥涉及的行政区划、“长乐未央”瓦当、涂朱瓦及花纹砖、铺地砖等,不仅与早先出土的“滇王金印”相互印证,再次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还表明西汉王朝在古滇国设立了“滇相”,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系,对西南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这一考古成果的获得,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实证,为置郡之下的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

  坚持历史价值,以民族文献反观交融史卷。云南有着大量用民族文字书写的民族文献,如傣族文献《泐史》、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等,涉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容较多,极大地丰富了史料汇编的基础素材。相关的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文献,能够说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早已有之,各民族彼此欣赏、相互接纳。我们要紧紧聚焦“融”,充分挖掘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

  以课题项目为抓手推进编纂工作

  刘国防(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按照时段,把新疆卷的编纂工作分为5个子课题。自2022年6月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按照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稳步有序推进各项编纂工作。

  推动项目立项和研究经费拨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和新疆社会科学院积极推动立项工作,目前5个子课题均已列为自治区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落实阶段性经费。

  细化编纂工作方案。各课题组按照编纂体例大纲,对疆内外相关史料进行摸排,确定了各历史阶段传统文献、出土文献文物与考古报告、民族文献、域外文献、地方史志、档案公文、报刊资料、民间文献等各类型史料的基本目录、收集整理辑录的详细提纲。按图索骥,力争全面完备无遗漏。

  做好具体编纂工作。各课题组根据细化的方案,有序开展史料收集、整理和辑录工作。先易后难,从传世文献做起,从二十四史做起,逐步推开。

  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我们总结出几方面典型做法:

  一是集中研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组织各课题组负责人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央关于做好“三交”史料汇编编纂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编纂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持唯物史观,确保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工作始终。在史料辑录中,多在“融”上下功夫,多在“共同性”上花力气。

  二是成立专门机构提升统筹协调效率。项目成立了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和编纂组,制定印发编纂工作方案,明确编纂工作的总体要求、编纂原则、组织实施等。根据工作进度,适时召开工作会议,商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具体的工作原则,及时跟进项目进度。积极推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落实,做好与中央以及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三是以课题为平台培养青年人才。汇编工作5个子课题组由自治区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挂帅,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组建了年轻化课题团队。以课题为平台,在知名专家与青年骨干中建立“传帮带”关系,通过熟悉和辑录史料,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文献基本功、学术规范和史学理论水平。

  系统整理港澳台侨“三交”史料

  张龙平(暨南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设置港澳台侨卷是区别于以往民族史研究、文献资料整理的重大创新。暨南大学承担“三交”史料汇编港澳台侨卷编纂工作以来,积极做好编纂工作。

  明确编纂工作思路。学校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多次召开会议,提出总体编纂思路,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统领,系统整理自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在相关地区所发生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清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明确具体分工。分别设置香港、澳门、台湾、华侨4个分册,各分册以时间为序,分阶段设置编纂负责人,整合各自团队分工完成,形成了“领导小组—课题组—分册分段—团队具体人员”的编纂工作格局。

  明确落实工作人员政策待遇。学校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编纂工作人员相应的政策待遇。把港澳台侨卷编纂工作认定为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4个分册的编纂工作视同承担国家级一般项目,承认相关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中的同等地位。按照课题组下拨经费,配套经费支持。通过项目级别认定、经费配套支持、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中的相应政策认可等,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港澳台侨卷4个分册已完成现存港澳台侨“三交”史文献的目录整理;根据港澳台侨历史文献的出版情况和数据库收集情况,已基本摸清港澳台侨“三交”史文献的分布情况和文献收集路径;完成每个分册2万字、总计近10万字的初稿试编任务。

  接下来,我们将落实中央部署,进一步明确编纂工作的思路、方向、内容、体例,与港澳台侨研究机构合作,做好文献收集工作。依托中央部委在暨南大学重点打造的大数据中心,广泛收集港澳台侨“三交”史文献,积极推进相关历史文献进入大数据平台,提供历史文献方面的大数据支撑。

  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结合

  彭爽(吉首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吉首大学承担“三交”史料汇编湖南卷编纂工作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和有关工作要求,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编纂要求,确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史料收集重点、兼顾少数民族散居区的工作推进方案。二是广泛收集史料,重点收集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张家界市、永州市、郴州市等市州的相关文献,并赴常德市、郴州市开展了实地调查。三是形成初步成果,已完成常德卷、郴州卷、邵阳卷第一阶段文稿,共形成文字资料约45万字。此外,湖南省民宗委工作专班直接投入研究,完成了《大理白族落籍桑植七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桃源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述略》等成果。

  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收获了以下几点体会: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编纂工作,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审定编纂工作方案;省民宗委党组多次召开会议,调度编纂工作;省财政厅安排专项经费;省教育厅、文旅厅、社科院、文物局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吉首大学全力推进编纂工作。

  科学调度,协调推进。湖南省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省民宗委成立工作专班,全省民族工作系统建立联络员队伍,为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泛收集,突出重点。湖南区位独特,承东启西,地接南北,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繁,史料丰富。在史料收集方式上,我们采取文本阅读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已出版及已经数据化的文字史料进行先期收集整理,再前往各地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地方文献,查漏补缺。在史料取舍上,我们坚持不错过能收集到的任何史料,对正史、实录、一统志、典志、档案、志书、族谱、碑刻、契约文书、文史资料以及其他史料进行整理。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所学转化为所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史料汇编湖南卷编纂工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