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视犹同赤子清代诗人的西域书写
来源:新疆日报 史国强 发布日期:2023-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清代统一天山南北后,有关西域的边塞诗创作继唐代之后再度出现繁荣。

  嘉庆十二年(1807)初春,遣戍西域的颜检一出关,就吟咏出“天助襟期阔,我欣眼界宽。得游未游景,无作异乡看”(《出嘉峪关》)“此间有佳境,原不异中华”(《长流水》)的诗句,并指出“边方奇景须亲领,跋涉无嫌心力烦”(《过雪达坂》)。乾隆三十三年(1768),遣戍伊犁的徐步云抵达戍所后在《壮游》诗中写道:“神禹功成贡九州,流沙西去未全收。瑶池漫说周王宴,宛马空烦汉使求。雪岭云开低华岳,玉河秋涨小沧洲。得知圣代车书远,万里伊犁是壮游。”诗人思接千古,认为大禹虽有底定九州之功,却未能将西域融入中原政治体系,但清代统治者却能超迈前朝,使西域实现了与中原的车书相同。作者置身其间,没有了地域的疏离感,充满着与壮游华岳一样的自豪感、认同感。同戍伊犁的汪廷楷在《伊江杂咏》也写有“中外车书文轨同,韦韝毳幕亦醇风”的诗句。

  这种基于耳闻目验的天下一家认同观还可从更多诗中发现。祁韵士路过哈密,见到“柳荫垂街青漠漠,渠流绕郭碧粼粼。居民不改天方俗,丰乐无殊内地人”(《抵哈密》),发出了“中外一家逾万里,秦皇徒尔筑长城”的感叹(《无题》)。史善长到达乌鲁木齐,见“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写下了“到戍如到家”的诗句(《到乌鲁木齐》);而当三年后戍满入关,嘉峪关所特有的文化象征地位在史善长心中已荡然无存,因而留下了“日月无中外,轮蹄自去来”的诗句(《进嘉峪关》)。在《望天山》诗中,史善长更进一步抒发这种认同:“屏藩西北限华夷”的天险天山,“于今六合混车书,伊里(伊犁)和阗尽版图。从教插地撑天绵亘千万里,只得嘘云布雨随从岱华衡嵩拱一隅”。诗人笔下,雄奇壮丽、屏藩西北的天山在天下一统的背景下,不再是阻隔中原、西域的天险,而是与岱、华、衡、嵩等中华名山一起共同构成了锦绣中华美丽图景的一部分。

  纪昀和徐步云同时流放西域,“履其地而知其俗,观其风而知其化”,乌鲁木齐的见闻也促使他产生了新的西域认知。他发现,经过多年的开发,中原文化逐步西渐,“中原地气到西天”“龙沙葱雪,古来声教不及者,今已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各屯多开乡塾,营伍亦建义学二处,教兵之子弟,弦歌相闻,俨然中土”“山城是处有弦歌,锦帙牙签市上多。为报当年郑渔仲,儒书今过斡难河”“酒楼数处,日日演剧,数钱买座,略似京师”“到处歌楼到处花,塞垣此地擅繁华。军邮岁岁飞官牒,只为游人不忆家。”(《乌鲁木齐杂诗》)在纪昀的笔下,我们已感受不到唐诗中岑参式的愁绪,可体会到的则是与中原文化相比譬后的内心认同。

  天下一统的强烈自豪感使清代诗人们在进入西域时身份实现了由“他者”到“主人”身份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导致诗人们的地域意识、审美视角、审美思维及思想意识发生变化。

  乾隆三十三年(1768),徐步云在其《新疆纪胜》诗中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发、和平安宁的西域新印象:“轮台烽火报平安,杨柳青青近可攀。见说玉门春似海,不教三叠唱阳关。”

  嘉庆四年(1799),废员陈寅被罢职遣戍伊犁。在戍十余年,最终于嘉庆十九年(1814)卒于伊江。虽然人生偃蹇,但陈寅笔下毫无唐代诗人视西域为畏途之意。赴戍途中,其《中秋夜哈密张少府留饮口占》有句云“塞外风光昔未知,明蟾皎洁照琼卮……世间富贵寻常事,不到天山遇不奇”,《途中书怀》诗云“闻说玉门关最远,玉关西去更如何”,从中读者根本觅不到唐人边塞诗中流溢的悲凉抑郁之气,其字里行间充满雄豪与旷达。到伊犁后,其《绥定书怀七首》之一云:“厕身何处不尘寰,老衲须眉壮士颜。未易人无居室累,最难天与读书闲。光来紫塞乡中月,路绕明湖梦里山。一片西风杨柳岸,笛声如听玉门关。”从诗中抒发的情感来看,玉门关外的紫塞与诗人梦里家乡湖山已无不同,诗人边疆生活的淡然安闲也与王之涣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流露出的哀怨悲苦形成鲜明对比,“天路已周星宿海,春风终度玉门关”(《伊犁漫兴》)。

  嘉庆二十三年(1818),秀堃遣戍伊犁。在京中同年为他饯行的别离席上,秀堃豪兴满怀,吟出了“莫劝杯中更进酒,阳关以外故人多”的诗句(《戊寅五月将之新疆,诸同年饯行即席成什》),可见其对边疆之旅充满乐观和旷达,于翻转唐人诗意之外,更觉诗人对西域的憧憬和向往。之后在赴伊犁途中,诗人还满心喜悦地写道:“西出嘉峪关,耳目皆一换”(《出嘉峪关》)“声教覃无外,华夷已一家”(《邮程杂咏》)。

  总之,“一体视犹同赤子”(洪亮吉《将发伊犁留别诸同人》)“古往今来一大同”(黄聘三《和舒石舫以诗见赠原韵》),自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所反映的内地文人对西域的认知变化,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强化的历史过程。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