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苏峪口西夏瓷窑址: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朱存世 柴平平 发布日期:2023-05-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最顶部逆时针顺序依次为:①插器②瓜棱罐③“官”字款匣钵④透光白瓷⑤花口碗(本文图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苏峪口西夏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约10公里处,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座。作为西夏瓷窑场,苏峪口瓷窑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先进窑业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可以说,遗址复杂的窑业面貌反映了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证。

  今年2月,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又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一、西夏“官窑”:目前国内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时,根据历史考古资料等记载,由北向南梳理贺兰山东麓各沟口的文化遗存。当年5月初,在进行苏峪口沟内考古调查时,考古队员在中缸窑子一台地发现较多被洪水冲下来的瓷片与匣钵,于是立即进行现场踏查,发现在这一台地的东西两侧坡地上,均有窑炉遗迹,地表残存较多废品堆积。考古队员对整个窑址区开展测绘工作,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发掘区域。

  2021年至2022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对发掘区域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两座窑炉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用条石垒砌,由火膛、窑室、烟囱和两侧护窑墙等组成,残高3米。

  窑址出土的精细白瓷产品,以碗、盘、盏、碟等日用器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执壶、罐、洗、灯等大型器物与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每种器物通常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包括敞口碗、侈口碗、半笠碗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玻璃质感和透光性极强。颜色以素面为主,常见花口与瓜棱等简单的装饰,以造型与釉色取胜。窑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侈口深弧腹瓜棱圈足罐、高圈足的碗、斗笠碗等,与景德镇湖田窑同类型的器物具有高度相似性。

  窑具包括匣钵、垫饼、支烧具以及测温锥、垫圈等,以匣钵为主。匣钵均呈直筒型,高矮不一,胎质较粗,但胎色洁白,且口沿处涂釉一圈。瓷器均使用匣钵装烧,碗盘类器物在匣钵内多件涩圈叠烧(瓷器烧制工艺,即将器物底部刮釉后,叠摞在一起装入匣钵入窑烧造),瓶、罐类等器物单件装烧,器物与匣钵之间均使用垫饼垫烧,白瓷板瓦使用垫条垫烧,瓦之间使用泥点间隔。匣钵之间用釉封口。

  苏峪口瓷窑址整体上展示出几个特点,其一,从窑址所处位置来看,苏峪口瓷窑址与南宋官窑比较接近,二者均位于深山中;其二,结合以往调查与发掘资料,苏峪口瓷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贺兰山西夏离宫、寺院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相同,尤其是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较多与苏峪口瓷窑址同类产品;第三,窑址出土有多件“官”字款匣钵。结合这些情况分析,苏峪口瓷窑址被认为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同时,考古队员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判断,苏峪口瓷窑址年代当为北宋中晚期的西夏时期,始烧于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西夏灭亡后废弃。

  二、揭示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

  根据出土的白瓷产品、窑具,以及制瓷原料与燃料矿坑,基本确定苏峪口瓷窑具有完整的装烧流程,是我国烧造白瓷的重要窑场,其发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苏峪口瓷窑主要生产精细白瓷,器物胎白质坚,釉白温润,透光性超强;烧造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精华,并创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原料与燃料等均采自窑址区;瓷器造型与釉色俱佳,采用北方地区少见的纹饰,在国内同时期的窑业中独树一帜。

  该窑址的文化面貌与审美不仅迥异于本地区同一时期以黑釉刻花与化妆土白瓷为特征的灵武窑,亦与流行大量刻花装饰、作为这一时期白瓷主流的定窑及定窑系白瓷,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是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极大地拓宽了我国精细白瓷烧造的版图,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在贺兰山内还发现几处窑业面貌与其相同的窑址,故称之为“贺兰窑”。

  其次,发现了保存良好、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该窑址以两座窑炉为中心,主要有作坊遗迹和废品堆积,另外在窑场周边的山坡上发现瓷土矿、石英矿与煤矿,因此整个作坊遗迹包括采矿、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到烧成的完整制瓷序列,可以完整复原制瓷工艺流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瓷土矿、石英矿与煤矿等资源在窑址区同时发现,这在我国陶瓷考古上尚属首次。

  第三,发现了独特而高超的窑业技术。该窑址首次发现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反映了其技术来源的复杂性和对瓷器质量要求的高超性;首次发现在瓷胎、瓷釉中大量使用石英的制瓷技术,以此增加制瓷原料中的氧化硅含量,达到用北方的瓷土配出与景德镇瓷土相同原料的效果。瓷胎中添加石英,在烧成前能缩短胎体干燥时间和防止胎体变形,在烧成时能增加胎体的结合能力、机械强度和透明度;胎釉中添加石英,能增加釉面的润度、亮度、耐磨度、透光度。该技术在现代定窑制瓷工艺和我国现代工业制瓷中仍广泛使用。

  苏峪口瓷窑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英砂,以及加工石英的带凹窝巨石与石杵,窑址周边发现开采石英的矿洞,这些都说明石英是该窑场的重要原料。据文献记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为提升瓷器质量,会以玛瑙入釉,而石英的成分与功能和玛瑙相似。苏峪口瓷窑生产的瓷器胎质洁白,胎釉玻璃质感强,莹润感极佳,整体上质量上乘,当与石英的使用密切相关。

  三、窑业面貌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苏峪口瓷窑址的马蹄形窑炉根植于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窑炉类型,涩圈叠烧技术亦来自定窑等北方地区瓷窑;典型器物如高圈足碗、瓜棱深腹罐等,其釉色、器型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湖田窑相似;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来源于南方地区上林湖越窑;以造型与釉色取胜的审美,与南方地区龙泉窑、南宋官窑、建窑等接近,与北方地区以装饰取胜的定窑、耀州窑等有较大的差别。

  这些特征表明,苏峪口瓷窑址作为西夏的代表性窑场,在汲取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先进的窑业技术和审美,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复杂的窑业面貌充分反映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进一步来说,苏峪口瓷窑址所反映的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质,印证了黄河河套地区边塞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仅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正继续发掘这处瓷窑遗址,期待西夏历史文化更清晰地进入大众视野。

  (作者朱存世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苏峪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柴平平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