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满庭芳丨守望相助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3-05-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初夏时节,三合村的农民抢抓农时开始蓄水耕种,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三合村位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因阿木古郎河、归流河、洮儿河三河流经而得名,村民主要来自朝鲜、汉、蒙古、满、达斡尔、回等6个民族。“我们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大家相处和睦、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真正践行了三合村的‘合’字。”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说。

  三合村属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历来以畜牧业为主,原本没有种植水稻的习俗。上世纪30年代,当地招募100多户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开辟了三合农场,也就是今天的三合村。可以说,这是东北地区的朝鲜族生产习俗,在草原上传承推广的一段佳话。

  “朝鲜族村民善于种植水稻,后来他们将选种、插秧等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才有了如今各族村民一起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许忠峰说,几十年来,团结与互助始终是三合村的优良传统,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育苗时节,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助理崔智翔,来到水稻育秧大棚查看秧苗长势。作为土生土长的朝鲜族村民,多年来,他主动与村民分享水稻种植经验。“帮助大家更好地种植水稻,一起致富,这才叫共同富裕。”他说。

  三合村各民族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传统代代传承。村里蒙古族老人王七十五因腿脚不方便,菜园子常年荒废。邻居余元吉主动帮助王七十五照料菜园子。每年春天,余元吉还会开着拖拉机、带着农具,来到王七十五的农田里帮忙平整土地。“互帮互助在我们村是优良传统。”余元吉说。

  近年来,三合村充分发挥多民族的文化优势,建立了民俗博物馆,发展民宿、漂流等旅游业务。同时,结合村里开辟的水田开展水稻观光、认养农业、鱼稻共生等业务,形成稻米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三合村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三合村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团结,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我们将继续以民族团结为根基,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合’力朝着更加团结、幸福、富裕的方向迈进。”许忠峰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