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阳光铺就的路上……
来源:人民日报 兰欣 发布日期:2023-05-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图①为贵州桐梓县风景。王  印摄图②为杨舒云为孩子们整理新校服。陈  萍摄

 

  那是2014年6月的一天,芭蕉乡笼罩在如烟的薄雾中。杨舒云第一次去安云家里探望。芭蕉乡地处娄山北麓的崇山峻岭间,与重庆南川区接壤,是贵州桐梓县最为偏僻的乡镇。

  安云刚刚拿到高考成绩,超二本分数线53分。这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可他却陷入担忧之中。父亲早逝,母亲因病常年卧床,年迈残疾的爷爷需要照顾,妹妹还在上初中。安云将家庭困境写信交给芭蕉乡党政办,收到这封信的正是新来的公务员杨舒云。杨舒云与几名新入职的年轻干部商量,决定去光荣村安云家里看一看。

  一

  几名小青年骑着摩托车找到了安云家。四周青山如海,远近一片静寂。安云家老木屋前的泥巴院坝里长满了青苔。屋子里空荡荡的,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墙上贴满了学校表彰的各种纸质奖状,却因受潮有些泛黄脱落。杨舒云惊喜地发现,电视机后的木墙上,不知谁用五彩的颜料画上了可爱的卡通背景墙,几扇枯朽的木门上也被画上很多金色的笑脸。掉漆的木桌上,一束野百合插在塑料瓶里,花香在简陋而狭窄的木屋里飘荡。多么热爱生活的孩子啊!杨舒云他们当场商定,帮助安云,帮助大山里像安云一样的孩子们。

  怎么帮?仅凭他们几个80后年轻公务员的收入,能帮多少?他们几番商量,决定成立一个助学公益组织。参与者每月省出80元钱,选一个对自己有意义的日子,可以是生日、纪念日等,将爱心像礼物一样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每个月只需捐赠80元,这样一来,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他们为团队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80——给自己的礼物”,简称“80团队”。助学的对象被亲切地称为“80学子”。团队的志愿者也亲密地互称“80合伙人”。集结号吹响了,这一倡议在桐梓县开了花,大学生、教师、公务员、律师、个体户、公司职员等纷纷加入。

  暑假过去了,安云家的老木屋在当地政府危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修葺一新。夜雨后的朝阳将乌云驱散,几缕阳光穿过崭新的木窗照进屋子,大白墙上新画的卡通人物绽放着笑脸。新铺了水泥的院坝边种上了一串红、凤仙花和小菊花,一派生机勃勃。安云兴奋地把宁波工程学院的入学通知书递给杨舒云和志愿者们看。接过捐赠的2500元钱,安云激动不已。从那天起,安云正式成为团队资助的第一位“80学子”。同时,他还主动向团队承诺,等他学成就业,也要加入“80团队”,帮助更多的人。

  后来的4年里,杨舒云成为安云的对接人。2000多公里外的大学校园里,这个最初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也没用过智能手机的有点自卑的孩子,在杨舒云的关心和鼓励下,加入学校的兴趣社团、竞选班干部、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兼职家教、参加社会实践。4年里,安云每月都会收到来自“80团队”的500元助学金。每到寒暑假,团队的成员们都会主动询问,为安云提供社会锻炼岗位。安云的日记里记录着这么一段话:“在我犹豫要不要上大学时,一个很重要的团队出现了,他们帮助我重拾信心。‘80——给自己的礼物’的陪伴和鼓励,点燃了我的希望之光。”

  2018年,安云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2020年,退伍的他考上了桐梓县乡镇公务员。说起考公那段日子,杨舒云笑称自己像位“老母亲”,帮安云准备笔试、准备面试服装……“比我自己公务员面试还紧张。”回忆起来,杨舒云笑道。

  2020年的秋天,安云郑重地加入“80——给自己的礼物”团队,阳光铺就的乡村助学路上,又多了一副年轻的肩膀。

  二

  一束光能够照多远?

  江西人潘国龙是“80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芭蕉乡,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名志愿者。最令他难忘的要数羊磴镇前进小学的那次走访、帮扶。2015年的一个夏日,清晨5点多钟,东方泛起鱼肚白,薄雾笼罩着刚刚苏醒的桐梓县城,潘国龙与20多名志愿者就结队出发了。历经3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山脚下的学校旁。通往学校还有一段很窄的路,只能步行进入。老师带着学生们守在路边,车刚停下,师生们就热情地拥上来。这次的帮扶物资有课桌、图书、书柜、书包、校服、鞋子等,还有投影仪、音响,每一辆车的后备箱都塞得满满当当。孩子们主动帮忙搬着抬着:“我多拿点,我力气大。”“我是六年级的,力气更大。”“阿姨你们别累了,我们来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里透着懂事、质朴,让潘国龙和志愿者们心里一热。

  一个男孩发现教室里新添置了地球仪,大大的眼睛闪着好奇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拨动着蔚蓝色的球体,像注视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他的身边很快就围上来一大群孩子。潘国龙告诉孩子们,这是地球仪,代表我们生活的地球,我们的家在祖国的西南部。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钻入他的耳朵:“妈妈生活的地方也能看见吗?地球这么小,她回来为什么好像那么远?”一时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妈妈在广州上班,远吗?”“我爸爸在湖南当工人,那是哪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在地球仪上找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那一天,营养餐的钟声敲响了,却不见平时鱼贯而出的孩子们出来吃饭,走廊上空无一人。推开教室门,志愿者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教室里新安装的书柜下、课桌旁、墙角边,孩子们捧着送来的新书,正读得起劲呢。那一刻,志愿者们真切体会到乡村孩子对知识是多么如饥似渴。

  从2014年至2023年,“80团队”一共走访资助乡村学校34所。在他们整齐的资料盒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帮助乡村学校的经历——“2015年10月8日,夜郎镇大坪小学在距离集镇一个小时车程的华峰村小山包上,我们送去爱心校服、雨鞋和体育用品。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兴奋又好奇。”“2016年10月中旬,前往风水镇幸福小学,沉沉的浓雾遮住我们的视线,起伏的山路、松垮的岩石,我们深深感受到孩子们求学的不易。”……落在纸上,只是短短几行文字,却透露了帮扶路上的艰辛,也记录了他们的心得感悟。

  翻开文件夹,每一个盒子里都收藏着一沓不同纸张、不同字体、不同大小的感谢信。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表达着他们真诚的感动:“谢谢叔叔阿姨们让我们的学校更美丽。”“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像你们一样回报社会。”

  三

  “感谢‘80团队’,我抗癌成功了!” 2023年1月28日,小凯痊愈的信息传来,整个“80团队”为之雀跃。

  195个日夜,小凯的病情牵动着每一位“80合伙人”的心。小凯是“80团队”2017年开始资助的学生,他的父亲因病过世,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小凯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学,当这个阳光大男孩正沉浸在大学生活中、为充满希望的未来奋斗时,却突然病倒了。经医院初步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恶性),原本开朗的他彻底沉默了。“80团队”的志愿者们得知消息后,一边赶往医院探望,一边通过线上线下发布筹款渠道。在他们的动员下,小凯获得16万余元的社会捐款。

  为了让小凯早日康复,“80团队”铺开了一张救护网,各大城市的“80合伙人”不分昼夜地联系成都、重庆、上海、深圳等地的多家医院,可惜回复均不乐观。终于,“80合伙人”陈彦、王蒂带来了好消息——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初步查看病历和检测资料后,认为小凯的病治愈可能性很大。这个消息让“80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连夜将病理玻片寄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与此同时,在“80学子”阿璐的陪同下,小凯奔赴广州。小凯始终难忘他第一次化疗的那个夜晚,那是他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夜晚,也是最温暖的夜晚,几百颗“80合伙人”与“80学子”的心与他紧紧依偎在一起。手机提示音不断响起,上千条微信转账和鼓励短信向他涌来,传递着牵挂和祝福。小凯逐字逐句地读,一遍一遍地看,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出院那天,阳光明媚,小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的末尾,他深情地写道:“我爱‘80团队’,就像我热爱这片土地一样。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拥抱头上的蓝天,一起亲吻脚下的土地。”

  四

  十年树木。

  从团队组建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80团队”像一株茁壮成长的树。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遵义的城乡教育事业加速发展,一座座新建的教学楼在乡村拔地而起,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乡村少年宫……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一些乡村学校还开设了“专递课堂”,孩子们在乡村教室里能通过网络与城区的孩子同上一堂课。

  “80合伙人”由最初的6人增加到382人,分布于遵义、贵阳、长沙、深圳、广州、重庆、北京、南京等城市,结对帮扶大学生39名。“80团队”正式注册登记为“遵义市舍予公益服务中心”。至今,每一位学子的帮扶档案里依然记录着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需要解决的困难。“80合伙人”与“80学子”结成对子,用心浇灌这些绽放的“花朵”。除了每月的助学金帮扶,团队还制定了一套鼓励学子们在大学里评先争优的奖励办法,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种奖项和荣誉表彰的学子,都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80学子”们阳光开朗,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拼劲学习着、奋斗着,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从校园里传来。

  更有不少孩子像安云一样,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80团队”的“花园”里,充满生机活力。杨舒云笑着说:“受益最多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我们自己。在他们身上,我们学会了拼搏与逐梦,帮助他们是我们赠予自己最好的礼物。”

  助学,依然是杨舒云、潘国龙这些“80合伙人”工作之余排在第一位的事情。他们正帮助越来越多大山深处的学子,奔向鲜花盛开的明天……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制图:汪哲平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