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和历史真实的有机融合
来源:云南日报 张雪飞 发布日期:2023-05-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一群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热血师生辗转大半个中国,冒着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坚定科学救国的信念,历经重重险阻,在炮火硝烟中传承文化血脉,在艰苦环境中追寻救国之道,为民族的复兴保留了希望的火种……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腾讯影业、润禾传媒、优酷联手打造的青春励志革命历史剧《战火中的青春》,从4月23日至5月13日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等开播期间,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追剧和热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至长沙共同组建“国立临时大学”,后继续迁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即后来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在前后八年极其艰难的境况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心系国难、励精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翻开西南联大师生名录,张伯苓、蒋梦麟、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费孝通等名字如璀璨的群星,熠熠生辉。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前提下,不仅生动还原了闻一多、冯友兰等学界巨匠的形象,更着眼于年轻人的青春热血、理想抱负及纯真情感等视角表现历史主题,以“青春”作为切入点,塑造了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等一批青年学生角色,将恢宏磅礴的历史叙事与青春特有的激昂奋进结合,最大程度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历史真实的有机融合,为主旋律题材剧开辟了新路和提供了范例。

  “一部小说成功与否在于它的人物塑造:人物塑造得好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人物塑造得不好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创作心得。小说如此,影视作品亦如此。《战火中的青春》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情节的推动发展中塑造出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该剧聚焦众多历史人物,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攫取他们最传神的历史侧面加以生动演绎,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热忱。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一句“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让敌人胆战心惊,最终被残忍暗杀;冯友兰面对日军的刺刀大义凛然,一句“我们的学生在哪儿,老师就在哪儿授课”尽显文人风骨;赵忠尧化装成乞丐,冒险将稀有元素镭从清华带到长沙,为中国核物理学科奠定了根基;梅贻琦勇担在战火中办学的重任,为改善经费短缺、物质匮乏、师生生活拮据的艰难境况,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带领教授家属制作取名“定胜糕”的糕点到街上去卖;张伯苓听到南开大学被轰炸后,从面对友人时的隐忍含泪到独处时的嚎啕大哭,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爱国知识分子对积贫积弱国家的无奈、苦闷、悲伤与屈辱……剧中真实还原的这些知识分子,可谓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缩影。张光北、马少骅、王劲松、马跃、程煜等实力派演员用出色传神的演绎,将观众带入那段烽火岁月中,心情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起伏波动,产生良好的共情效果,和故事主人公们一起同悲同喜,同哀同乐,同呼吸共命运。

  青年演员们在《战火中的青春》也塑造出了令人称道的荧屏形象。青年演员王鹤棣在剧中担纲男主角程嘉树。刚留学回来时,少爷出身的程嘉树说话做事还有些轻浮,显得不够成熟稳重,但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跟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示威,目睹南开大学被炸,在饥寒交迫中行军,亲眼看到前线战士流血牺牲的惨状……他的爱国之情被激发出来,逐渐褪去青涩、稚嫩,成了一名有理想、有信仰的青年学子。剧中有一个前后对比非常传神:在启程前往昆明之初,程嘉树对饭食极为挑剔,觉得红薯、稀饭难以下咽,但后来他端着米汤也能吃得有滋有味。颇具匠心的前后对比和细节安排,将人物的成长历程刻画得细致入微。叶润名牺牲后,程嘉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懂得了积贫积弱当自强的道理,他意识到战争失利的原因,跟武器装备的落后大有关系,于是申请转到物理系,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所学知识巩固国防。逆境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淬炼一个人,《战火中的青春》就是这样在情节的推进中,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和精准传神的语言,塑造出一批立得起来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教授群星和联大学子形象。

  力求真实,这是《战火中的青春》的另一大艺术特色。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编剧、导演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西南联大的历史记录、人物传记、学术文章和人物专访等,并且先后多次到访西南联大博物馆,探寻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细节,力图全方位真实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和西南联大师生的求索精神、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综合了西南联大诸多学生的特点,创造出符合当时情境的虚构人物。如果把西南联大师生的辗转南迁、颠沛求知比作一次“文化长征”,那么剧组同样也经历了一次“长征”。前后历时4个月,辗转北京、常州、无锡、湖州、上海、云南等地,拍摄场景1000多个。云南独特的自然秉赋,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为了真实再现校园,剧组在昆明用了两个月时间搭建布景。剧中有一场戏是民主战士闻一多悼念李公朴,拍摄地点选在了历史上闻一多曾进行最后一次讲演的至公堂。在今天的云南大学至公堂,剧组几乎完全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包括遗像、挽联、黑纱和白花等。当演员们步入至公堂后,真实的场景、庄严肃穆的氛围,令大家不禁有时光倒转之感。

  《战火中的青春》中有很多场爆破戏,比如剧集开篇日军轰炸南开大学时,一边是学生们在混乱中躲避炸弹、抢救书籍,一边是尘土飞扬、校舍破碎,让人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比如程嘉树抱着林华珺在烽火硝烟中奔跑的场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砖石瓦砾与木屑碎块不停地在他们身边飞溅。为了还原战争、爆炸、轰炸等逼真场景,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数吨黑火药,并采用4K高清画质和电影剪辑的方式,呈现了流畅而震撼的大片效果。剧组还流传着周也怕穿帮竟用胶布在石膏上贴出假鞋的故事。周也在剧中扮演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才女林华珺。由于剧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和日军的空袭镜头,因此“跑炸点”就成为一门“必修课”。第一次拍“跑炸点”时,周也把脚扭伤了,只好打了石膏。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她就打着石膏继续拍摄。但石膏很容易穿帮,她便用黑胶布把白色的石膏贴了起来,直到贴出一只假鞋的模样。

  西南联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层党组织,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中共地下党员共有206人。西南联大的党员们深入群众、勇于牺牲,办学8年多,有15位师生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10名是共产党员。要追求真实,这一段历史自然不能被忽视。《战火中的青春》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西南联大广大师生,在开展抗日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保护师生南迁、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困难时期组织学生劳动生产、发展进步学生加入党组织……这些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谱写了不朽的光辉篇章。

  将青春故事和历史事件水乳交融,生动再现炮火硝烟下的文化抗战史,激发观众的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让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薪火相传——从《战火中的青春》播出后受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程度看,该剧的这一创作初衷得到了正向的回应和肯定。剧中有这样一句打动人心的台词:“人的身上应该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这是对那个时代爱国青年的生动诠释,也必将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绚丽的人生华章。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