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系统发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报 顾光海 宋甜甜 发布日期:2023-06-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要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考古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深化研究。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需要坚持这一科学思维方法。例如,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又如,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发挥历史学的基础作用,探究梳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引导各族群众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脉络,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再如,要深化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同时,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

  正确把握务虚与务实的辩证关系。务虚侧重对事物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务实侧重把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理论研究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是在务实的基础上务虚,有效结合各学科的学术自觉与理论边界,实现思想的碰撞,逐渐“破题”;二是在务虚中务实,有针对性地研究民族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现实问题;三是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各学科要实现在同一问题上的自由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升华出新的理论与构想,打破思维壁垒。

  促进分科承载与交叉论证相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各学科要以时代为观照,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际,回溯历史,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建构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要打破学科边界,以各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推动跨学科研究,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深化论证。一是保持各学科相对独立研究的领域、方法及视角。既鼓励各学科各司其职、分科承载相应的论证,充分发挥每一门学科的优势,又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关联性,理清各学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理逻辑。二是采用交叉论证的方式,实现各学科融会贯通。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各学科研究的交汇点,以交叉论证的方式,强化各学科论证内容的整合、共享和交融,构建逻辑严密、内容详实的研究体系。三是实现分科承载与交叉论证相结合。分科承载寓于交叉论证之中,交叉论证又在分科承载的特殊性中表现出来,二者互为表里,相互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统筹谋划,也需要因地制宜。各学科在交叉论证的过程中,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结合各学科的特长,在深入的调查研究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推动基础学科与新兴技术结合。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拓展了社会连接的理论边界,多维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学科要有开放的视野,广泛应用新兴技术。一是创新“学科+技术”模式。要聚焦各学科重点领域,把握与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契合点。二是打造“基地+技术”平台。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成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平台、打造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合理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基地建设提质增效。三是构建“学科队伍+技术”格局。教师是推动学科发展、深化学科研究的主力,不仅要加强学科内的研究,还要主动学习新兴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顾光海,新疆大学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宋甜甜,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文化润疆培育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19VXJ025)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