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2022年国家民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并重,赋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三个意义”),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新疆南疆四地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区域,调研组对南疆四地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效果、农户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赋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个意义”提出了建议。
调研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
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相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多种有效的方式,具有更广泛的普惠性和开放性,在助推农民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研组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南疆四地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随机抽取10个县(喀什地区3个县、和田地区3个县、阿克苏地区3个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个县),以问卷形式对县域1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集体所有和股份合作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从负责人评价看,近90%的负责人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引导农户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活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从农户评价看,经济层面的满意度最高,农户家庭收入是经济层面最显著的影响因素,社会层面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集体意识的提升,文化层面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南疆四地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薄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社会功能发挥不够、人才缺乏、集体归属感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对策建设
为促进南疆四地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赋予其“三个意义”,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党建引领。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要全面培训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把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覆盖。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各族群众听得懂、理解得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利用各类载体和平台广泛宣传,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狠抓落实,摸清底数,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及工作措施,做到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在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人员选拔方面,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丰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结构和层次。要重视乡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系统性培训,打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打造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
健全收益分配制度。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质量。一方面,要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减少分配的随意性,满足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应按农民所持有的股份进行分配,不能让农民的股权成为虚权,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应适度,同时要对非成员村民的利益给予适当的考量。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集体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激发农民群众参与集体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农民群众对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提升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先选项和必选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群众富起来,让日子美起来,让生态好起来。另一方面,要增强各族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提高各族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调研组成员:李志翠、马雪梅、董晔、玛尔哈巴·迪力夏提)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