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荀利波 发布日期:2023-08-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笔者在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西南民族地区调研发现,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这些地方目前还处于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并存、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的阶段,存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要素配置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人才吸引力不强导致外流突出等问题。对此,要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引领作用,以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教育发展支撑人才供给,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农村土地确权政策体系,释放乡村劳动力与资源活力。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技术、人才入乡机制。当前,县级政府驻地城镇已经发展成为行政区划内的中心城镇,有着较为明显的技术、人才聚集效应。要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人才机制建设,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也要引进在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创业实践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人才。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统筹城乡经济融通性,兼顾产业布局互补性,突出公共基础建设均衡性,强化经济品牌特色。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实施精准对口支援。探索金融和社会资本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机制,加大对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建立城乡产业要素融合发展机制。要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县域经济为重心,推动城乡产业互补,激发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积极性。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发展富民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要加快打通道路、网络、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畅通技术、市场信息与运输渠道,有效降低乡村产业发展成本,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提供便利。注重以城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好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加强技术人才培训。要用好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乡村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电商、物流、维修、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加强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延长产业价值链。要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与建设,以加工园区带动乡村种植养殖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县域经济特色,建设一批生产加工销售贯通、农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引导大型涉农企业重心下沉,加强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与物流行业建设,发挥市域、县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建设符合当地产业基础的物流、购销交易中心。

  壮大特色产业。要立足区域实际,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升品牌溢价。推动乡村种养业与大中城市中央厨房等加工业联合,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态,满足多样化、便捷化需求。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化升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打造精品工程,提升知名度。

  强化教育支撑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下沉。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实现教师资源动态调配,建立城区优质中小学与乡镇、中心村学校对接机制,采取“一校带多校”模式,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加大对乡村学校的经费和政策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探索教学资源共享、集团办学模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职教园区引领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职教普教融合。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实训基地,提升人才供给能力。

  引导各类人才流向农村。要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如,鼓励原籍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实施“银龄”计划,招募优秀退休教师、科技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行“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结合城乡居民需要,统筹布局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梳理存量并构建评估体系,筛选出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群众认知度高、有发展前景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转化。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村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群体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滇黔桂多民族散杂居社区治理研究”(项目号20BMZ059)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