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地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邱艳萍 林晓华 发布日期:2023-08-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在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作出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方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广播电视台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聚焦脱贫攻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推出一系列主题报道。如,《我和总书记在一起:暖流涌动在三河村》报道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党支部实施“雁阵工程”,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学技术、谋发展,共同致富;《悬崖村》报道了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基层干部带领下,转变观念、自力更生,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彝语综合频道译制播放《建党伟业》等180余部影视剧。凉山日报社在2017年用100块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献礼)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被中国报业协会特别收藏;《脱贫攻坚 凉山向新时代迈进》特别报道展示了凉山州落实中央精神、推进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被评为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合传播优秀作品十佳(报纸类)。

  探索宣传新路径,加强全媒体平台建设。凉山日报社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建立起以纸媒为核心、以新媒体为支撑的“3+N”全媒体集群,搭建起以自建平台为根基、以央媒平台为辅助、以商业平台为外延的报业移动互联网传播矩阵,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报道作品,讲好凉山故事。凉山州广播电视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2022年全网注册用户数量突破400万、网络总点击量突破25亿次;“掌上凉山”手机客户端注册用户超过160万,其5G慢直播功能2022年收获1400多万次访问量,直播内容被多家主流媒体引用;“看凉山”抖音、快手账号记录凉山百姓身边的暖心事、有趣事和美好瞬间,2022年发布短视频2000余条,关注用户超过100万,总浏览量超18亿次;“彝汉双语主播说凉山”网络评述节目宣扬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崇尚科学等文明新风,抨击不良现象,成为引领网络舆论的品牌栏目。凉山州17个县市全面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县级媒体单位、外宣办、信息化管理中心等机构建成两微一端平台。如,越西县融媒体中心建成“文昌越西”客户端、“越西微报”微信公众号以及“越西融媒”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等平台,发挥基层主流舆论阵地作用。

  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宣传报道影响力。凉山州各级主流媒体扎根基层、立足实际,深入报道各地找准资源优势,提高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益经验。如,凉山州广播电视台彝语综合频道开设致富经验类译制栏目,传播各地发展生产的好经验,受到群众喜爱。越西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凉山越西: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响亮名片》系列报道,生动呈现了越西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统筹考虑搬迁居民的生活、就医、就学、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让居民“搬”出幸福生活的鲜活图景,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主流媒体的战略任务。当前,凉山州在发展新型主流媒体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也存在媒体融合方向感不强、新技术应用相对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加强主流价值引领,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传播的是价值取向,影响的是思想灵魂。在全媒体时代,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壮大主流舆论。要更好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创新媒体叙事理念、叙事模式,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人物”反映“大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

  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要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注重利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的“中央厨房”,发挥数据聚合优势,实现数据共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地方媒体硬件条件,将州级、县级媒体升级转型为智慧服务平台,增强平台影响力,提升服务能力,打通中央和地方、媒体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媒体人才紧缺是制约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主流媒体单位可以考虑与高校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培养一批新媒体人才。要拓宽引进人才渠道,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多形式引进并用好新媒体人才。要引导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造就一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熟悉媒体生产经营的优秀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邱艳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林晓华,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认同视阈下凉山彝族地区集体记忆研究(1978—2018)”(项目号18BXW072)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