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祝雪兰(左一)和汉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左二)在交流制茶技艺。本文图片由梧州市民宗委提供
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中心小学,学生们在学习制茶。
广西梧州六堡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属于黑茶品种,以“红、浓、陈、醇”著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如今驰名中外,畅销东盟。近年来,广西梧州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发挥茶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
交融共生:
源于瑶茶,成于互鉴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的六堡镇,境内多崇山峻岭,土壤通透性好,十分适宜种植茶树。宋代,当地瑶族人就将山顶的高寒系原种六堡茶进行驯化并种植。为了使茶叶耐存放、不易变质且便于携带,人们采用陈化的方法做成发酵茶。据清朝同治年间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
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习得有祖传和师传两种形式。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瑶族的祝雪兰出生于“制茶世家”,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制茶技艺来自祖上传承;梧州市岑溪市糯垌镇塘坪村汉族的韦洁群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制茶技艺向祝雪兰的外公拜师所学。
据统计,梧州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87人。在时代变迁与技术发展中,六堡茶的加工也分化出两种工艺——一种是六堡当地世代延续的自然陈化传统工艺,另一种是适应大规模生产需求而采用人工加湿加水的发酵工艺。
尽管六堡茶制作技艺起源于瑶族同胞,却师传于各族人民,成为当地人的集体创造和智慧结晶。居住在梧州的各族群众也因种植、销售六堡茶而日益交往密切。
共同记忆:
赓续中华文脉,凝聚情感力量
历史上,岭南为瘴疠之地,多雨潮湿,环境恶劣。为了祛湿除热,人们形成了饮茶的习俗。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之列,宜久藏,具有“越陈越好”的特点,是“可以喝的古董”,更有“三年药、五年宝、十年丹”的美誉。19世纪中期以后,大批中国人以“契约华工”的方式下南洋(今东南亚一带)。六堡茶因其既为食又为药的自然特性,成为华工解决水土不服、维生素缺乏、传染病泛滥等问题的首要之选,被誉为华工的“保命茶”。
如今,在苍梧县六堡镇的产茶区,当地人喜欢把“头层”(最上等)六堡茶和“老茶婆”(霜降后采摘的老茶叶)作为“看家”的药物,加入其他药材,煎成药茶。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也是著名的“侨销茶”。清代中后期,六堡茶凭借梧州发达的水运,出深山、入西江,出珠江口、下南洋,演绎了“茶船古道”的美誉传奇。
更重要的是,六堡茶在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维系中华儿女情感的媒介。当时,身处东南亚的华人劳工不仅享受六堡茶的解渴治病之用,更是通过茶的共享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劳工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六堡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药用价值,在东南亚地区成为千家万户常见的“养生茶”。通过分享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更多人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共享发展:
小茶叶,大产业
“一品六堡,天下梧茶。”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诸多历史风云,逐渐从单一的“侨销茶”转变为“畅销茶”,如今,大大小小的茶号遍布粤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国家,甚至将茶叶贸易做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梧州市打造一乡一品。一同种茶,统一收茶,统一销售,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网络——茶链接起各族人民,共同推动六堡茶产业的繁荣。2020年,“梧州六堡茶”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推动“六堡茶”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产品名录,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带动“中茶”“三鹤”“茂圣”“熹誉”“苍松”等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形成有效的品牌矩阵,促成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市场形势。2022年,梧州六堡茶公用品牌价值37.64亿元,被评为“2022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
近年来,梧州市依托六堡茶产业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六堡茶+”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六堡茶产业以苍梧县六堡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推动了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因茶结缘,以茶连接千家万户,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识,六堡茶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金叶子”。
【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的创新交融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项目号:DZD20221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