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共享良辰美景 共祈国泰民安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徐金龙 发布日期:2023-10-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习制作月饼。新华社发罗京来摄


  9月中旬,2023年新疆中秋晚会在乌鲁木齐上演并进行现场录制。图为演员在表演各民族联舞《舞动天山》之群舞《中华民族一家亲》。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猜灯谜。新华社发秦廷富摄


  9月下旬,台盟中央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音乐会,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喜迎中秋,共话团圆。新华社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作为我国传统佳节之一的中秋节,历史悠久,蕴含着奇幻动人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的习俗礼仪、独具风味的节令饮食、和谐团圆的理想追求、美满圆融的家国情怀,在人们的当代生活中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起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起源流变

  在我国春节、清明、端午等几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成型较晚。一般认为,中秋节发端于上古时期,初现雏形于汉代,正式定型于唐初,广泛盛行于宋代及以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不过可以追溯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是月神崇拜,即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象崇拜。原始先民敬奉自然,在“万物有灵观”的驱使下,将日、月、星辰等天体赋予灵性,对其膜拜有加。作为自然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成了月神。古人认为月神能够赐予好运,带来丰收希望,于是爱月、敬月,开始了祭月、拜月的活动,并将之制度化、礼仪化。《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指举行祭月、拜月的仪式和活动。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就有“秋分夕月”的活动。至今,不少地方仍有“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二是秋报祭礼,即源于秋季庆祝丰收的祭祀仪式。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古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传统农业的主要劳作活动,这就是《荀子·王制》中所说的“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每到春天播种之时,先民祭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而秋季正是喜获丰收的季节,“秋”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禾谷熟也”,意即谷物庄稼获得好收成。为了庆祝丰收以待来年,也要祭祀社神,拜谢神灵庇佑,称为“秋报”。据此,中秋节很有可能是“秋报”古俗的遗存。

  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提到“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活动。另有《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晋代,已有中秋赏月的活动记载。唐代,出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亮神话,富于奇幻浪漫色彩,中秋赏月、玩月之风渐起,诗词作品颇多吟咏,《全唐诗》中关于中秋的诗歌有90多首。这一时期,作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民俗节日,中秋节正式形成,如《唐书·太宗纪》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宋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欢度中秋的景象。明清时期,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人们互赠月饼,世俗情趣愈加浓厚,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现如今,中秋佳节已纳入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承体系,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且广泛流播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文化意涵

  “月近中秋分外明”,从古至今,人们对中秋明月一往情深、厚爱有加,或借月抒情,或托月言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如唐代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代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辛弃疾的“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等。一轮皓月照彻夜空,跨越时空界限,寄托着月圆、饼圆、人圆、梦圆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赋予中秋节丰富而别样的文化意涵。

  月亮代表我的心:祭月庆丰的感恩初衷

  沐浴清辉,心怀感恩;得享光明,敬之以诚。先民以月亮为主题,秉持质朴的天象崇拜心理,伴随务实的秋报尝新祭礼,不管是祭拜月神祝祷,还是庆祝丰收祈福,中秋节的本义都在于感恩。每逢中秋,客家人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出果品,拜月祈福。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行拜月礼,举行纪念本民族英雄岩尖的仪式——在当地传说中,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他英勇刚强,深受傣族人民爱戴。云南阿昌族在中秋节当天早上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是报答传说中狗讨来谷种救人的恩德。广西壮族在中秋夜里设供桌,摆放香炉和祭品,“祭月请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并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称为“八月节”。中秋节在畲族中又称“丰收节”,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相互送月饼并祭祖。

  月到中秋分外明:团圆美满的人生旨趣

  圆月盈盈,朗耀古今;团圆欢聚,美满人生。我国自古贵人伦、重亲情,过中秋最注重的是阖家团圆。“最团圆夜是中秋”,夜空那一轮盈盈圆月,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和浪漫遐想。人们渴望团圆和谐,向往美满人生,“月圆家圆人圆团团圆圆,国和家和人和和气满堂”,这种节日心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如云南彝族在中秋之夜“跳月”,多在篝火旁起舞闹月,意为“欢乐跳”;朝鲜族在中秋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高搭“望月架”,入夜时分再跳“农乐舞”;藏族在“寻月”“追月”中欢度中秋,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一路追寻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尽兴之后方才回家团圆、吃月饼。而对于客居他乡的远方游子来说,“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寄情于既圆且明的中秋月。

  花好月圆人欢聚:和谐圆融的家国情怀

  皓月当空,心意相通;世界和美,天下大同。中秋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在柔润如水的月光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聚,人们的心愿情感表露无遗。中国人素来以和为贵、以圆为美,圆形被视为和谐、完满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年当中只有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美。这天的月亮圆满无缺,一家老小围坐桌旁,一起分享月饼或西瓜等美食,圆满和美、其乐融融。由“小家团圆”至“大家和谐”,这种节日景象蕴涵着人们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最明故乡月,家国情愈浓”,适逢中秋佳节,举国上下开展各项节俗活动,适时调动人们的思想情绪、爱国情怀,凝心聚力。

  时代价值

  当前,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语境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秋节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其资源禀赋,彰显其时代价值,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因此,我们既要加强保护传承,也要注重创新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致力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秋节里的幸福感、获得感。

  增强节日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秋节从诞生之初就体现出鲜明的感恩情结。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念。恩重如山、恩情似海,人们向来崇尚“投桃报李”“衔环结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当以节为媒,挖掘中秋节的感恩元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人们感恩图报,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从而播撒爱心、感化民心、凝聚人心。

  提高节日影响力,促进非遗资源活化利用

  中秋节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价值吸引力、社会凝聚力、精神感召力、思想影响力,是亟待转化利用的丰厚文化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中秋节可以搭乘互联网快车,瞄准受众心理,对接时代需求,与当地文化旅游相结合,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要注重挖掘节日内涵、凸显团圆主题,讲好月亮故事、制作影视作品,开发文创产品、拉动节日经济,推动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对话。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让传统节庆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风采,提高节日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升华节日感召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秋节以家庭为主体、以月亮为载体、以团圆为基调、以和谐为旨归,创设了一种人月两圆、天人合一的家国理念,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的依恋、对团圆的追求、对和谐的向往,更承载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大家,哪来小家。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休戚与共,小家和美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人们享受中秋良辰美景,享受花好月圆,祈愿国泰民安。“每到月圆思共醉,不宜同醉不成欢”,这一天,中华儿女共享一轮圆月,共祈一个心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前,需要升华中秋“团圆节”的感召力,唤起人们的亲情、乡情、爱国之情,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