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剧场《极境之地》亮相国家大剧院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文柒 发布日期:2023-10-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山水之间,生命如诗”,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极境地区,生命自有其特别的意义。一年沉淀、打磨,舞蹈剧场《极境之地》终破冰而出,亮相“202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10月19日、20日于国家大剧院上演。《极境之地》从驮盐古道的故事讲起,在草原文化的意识之上,诠释人文与生态的交互,以现代性、艺术化的思考,解构历史进程、生命传说。

  从驮盐说起,讲述历史之韵

  已故藏族作家加央西热曾经在他的作品《西藏最后的驼队》中这样写道:“多少世纪的疾风从这里刮过/盐湖的脸上总挂着孤寂的泪水/无言地仰望重叠的山峰间盘旋的鹰/石缝里流淌的溪水凝固成无声的瀑布/在阳光下闪耀/像献给山神的哈达。”

  在海拔4500米的藏北草原上,有一条历史悠久的驮盐古道,从出发、开采再到返程,驮盐人不畏风雪、穿越严寒的脚步,在牧区和盐湖之间联通起了一条独属于当地人的农牧盐粮交换的生命线。千百年来,在这条道路上奔走的驮盐人,经历了自然与人类的多重生存法则。时至今日,若能亲身造访,仍旧可以依稀听闻来自过往的声音。《极境之地》总编导拉巴扎西说,“再走那条古道,你不妨用心感受,就能听见天边最美的驮盐之歌,甚至能听见牦牛驮队传来的铜铃声。”

  “行”是穿透寒冷气障的希望,驮盐人循着故人的行迹、向着难得的日光,在风雪中脚步沉重前行,只有吾儿朵响彻天际之时才起身眺望远方;“云”是自然与生命的感应,湖水与天色连成一片,仙女从湖水中现身,赤脚踩踏大地,指尖触摸云朵;“祭”是将坚硬的盐看作大地的馈赠,千里穿行,只为此刻收获的喜悦;“礼”是色彩的交互,蓝天、白云、绿草都化为姑娘们手中的丝线,织出华美的礼服、生命与自然的长卷;“翼”是草原最自由的姿态,骏马金鞍、雄姿勃勃的少年穿越草地、翻过垭口、趟过江河,逐风而行。五个写意的篇章,诗性和美在自然与历史的怀抱里冲破浓云重雾,如日光般遍洒草场。

  舞蹈赞颂灵魂,沉淀藏族的共同记忆

  在该剧总编导拉巴扎西看来,最终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极境之地》,“是一部纯粹的、综合的、以藏北人文生态为主题的舞蹈剧场”。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特质。驮盐队伍的脚步虽然已经隐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以它为切面的民族情感与共同记忆,早就根植于藏族群众的血脉当中,一首歌、一段舞,无需更多言语矫饰,如同万物有灵的高原草地,生机勃勃,张扬野性。舞蹈剧场《极境之地》呈现了很多藏族文化符号:班戈谐钦的动律、那曲独有的非遗编织、意境悠远的藏族诗歌……在用舞蹈的美学艺术构建起的框架中,展现出文化的多样色彩。

  那不仅仅是地广人稀的自然保护区,在“极境之地”绽放的还有生命的张力与任性,高原特有的灵性与恣意,“雪山、草原、传承”的命题落进了跨越千年的故事讲述、文化展现中,融入了旋律的音符和舞蹈的节奏里。

  舞蹈剧场《极境之地》由著名作曲家哈斯担纲作曲,特邀音乐家旦增益西、格桑次仁、尼玛洛桑完成音乐演奏,舞蹈家索朗群旦、陈家伦、刘家名、陈卓领衔舞台演绎,音乐与形体在舞蹈剧场的自由形式下彼此交互,在舞台灯光下织就了一场千里之外、穿越古今的幻梦。

  明艳的色彩、流畅的肢体、动听的旋律……《极境之地》以现代性的视野、美学的语汇展现出了藏北地区的迷人面貌,他们不惧怕严寒风雪,却对自然和生灵充满敬意。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紧密相连的方式更令人心驰神往。

  一位观看了首演的观众表示,虽然曾经前往西藏旅游,但并不了解驮盐古道的传说,“现在我知道了在布达拉宫、牦牛、青稞酒这些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之外,藏族还有许多我们未曾了解的文化,如果有机会再去那里看一看,一定会有与之前不同的感受。”

  另一位观众则表示,“我能感觉到当年驮盐人的生活异常艰苦,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漫长的路途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搏斗,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将重点放在他们的苦难之上,而是用驮盐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展现出更加广阔的文化精神。我并没有感觉到沉重,反而被他们的积极、自由所感染,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