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食饺子
来源:中国民族报 聂溪 发布日期:2023-1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冬(版画)张佩义

  转眼立冬时节将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一至,草木开始凋零、蛰虫休眠,万物都在为来年春天养精蓄锐。

  自古以来,民间素有以进补方式来迎接严冬的习俗。“立冬补冬,补嘴空,抢顿饺子好过冬。”在我们老家,每年立冬之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顿丰盛的饺子,驱寒补冬。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我们兄弟几个最盼望的日子,除了过年,便是立冬。因为到了立冬这天,母亲才舍得花钱去街上买点肉回来,包肉馅饺子给我们吃。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从夏盼到秋,又从秋盼到冬,巴不得立冬早早到来,甚至想每天都是立冬该多好啊,那样就可以天天吃母亲包的肉馅饺子了。

  有一次,我们好奇地问母亲:“立冬又不是过年,为什么每年要在这天吃饺子?”母亲笑着说:“立冬是秋天向冬天的过渡。人们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再冷的冬天,也不怕冻耳朵了。”母亲的话,我们似懂非懂,至于冻没冻耳朵早就忘了,但那香喷喷的饺子,却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长大后,我才知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无人管”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原来立冬吃饺子还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好是立冬这天。他看到故乡南阳白河两岸的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张仲景便叫来弟弟,在南阳东关郊外搭建起临时帐篷,支起大铁锅,把羊肉、辣椒、生姜等一些驱寒暖体的食材、作料放入铁锅,加水用大火煮。肉熟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放进铁锅里煮,做成“驱寒娇耳汤”。父老乡亲吃了几只“娇耳”,再喝上一大碗热汤,顿时浑身暖和,两耳发热,不仅抵御了风寒,也治好了冻耳。从此,每到立冬这一天,人们模仿制作“驱寒娇耳汤”,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来。

  母亲是做饺子的好手。她将父亲从菜地里采来的白菜洗净后切成丝,将肉剁成肉馅,备好葱花。将白菜丝、葱花、肉馅盛在一个盆里,撒上些盐和生姜末,浇上料酒,然后反复搅拌,让它们充分融合,就做成了饺子馅。再从面柜里盛来面粉,和面、醒面,做成饺子皮。舀一勺馅,放在饺子皮中央,在结合处捏出均匀漂亮的褶,一个饺子就算包好了。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母亲都从容淡定,忙而不乱。母亲心灵手巧,能包出凤尾饺、月牙饺、三叶饺等不同形状的饺子,不仅速度快,包出的饺子还非常好看。

  最后一步就是下锅煮饺子。不一会儿,满满一大盆饺子就热气腾腾地出锅了。看着那一个个白白胖胖、晶莹剔透的饺子,我们馋得直流口水。还没等饺子端上桌,心急的弟弟就偷偷抓了一个往嘴里塞,结果烫得哇哇大叫,却又不舍得吐掉,急忙伸手接住,于是手又被烫得通红。看到弟弟这嘴馋的模样,我们在一旁又好气又好笑,这也成了多年后我们全家打趣弟弟的一段难忘的往事。

  如今,我在一个远离故乡的城市工作,每逢年节,想起最多的就是母亲包的饺子,内心对家最深的记忆,也是那一锅香喷喷的饺子。饺子里包着的不只是馅料,还有那浓浓的亲情,足以温暖我们人生的每个冬天。假如这个冬季,有一种美食是温暖的,是喜庆的,是团圆的,我想,那绝对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