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10月,党中央印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今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用法治护航青藏高原绿色发展。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这五个重大关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方面,要通过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率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特殊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从严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通过减污降碳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财政收入、生态补偿等方式,推动环保行业有序发展,构建青藏高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科学统筹、合理布局,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清洁能源、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将其培育成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青藏高原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重点攻坚、以点带面。比如,解决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冰川消融等问题,有着明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另一方面,要坚持协同治理的思路,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青藏高原河湖生态管理为例,2018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河湖管理新机制,极大提升了青藏高原水环境保护成效。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变,有自身内在规律。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要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一方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保护好生态系统拥有的自我调节、自我净化和自我恢复能力。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先进人工修复技术,改善那些已经受损、退化、单靠环境自身难以短期内有效恢复的生态系统。要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青藏高原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9%,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要严格保护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天然草原,同时加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草原围栏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草原原生植被,科学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外部约束强调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内生动力则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自觉实践。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专门法律,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青海和西藏等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突出规划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活动。积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性知识,将其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生态系统碳汇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功能之一。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农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积极稳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