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林公路
来源:新疆日报 陈秀梅 发布日期:2023-11-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1842年8月11日),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从西门城楼下出了西安城,赴戍伊犁,踏上西行之路。

  老人抬眼望向东南方,双目炯炯,满含忧愤,忆往事,意难平……

  这位老人就是“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林则徐。

  从一位战功赫赫的禁烟大臣到流放塞外的“逐臣”,从风光无限的封疆大吏到远走西北的“罪臣”,林则徐心里不平过,愤慨过,失落过,可所有的情绪在“爱国”两个字面前都平复了下来。

  这一去,关山万里,风霜雨雪,戍途漫漫。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林则徐的爱国心。

  在西城门外,他吟出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名言,既是他的爱国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闪烁着亮光,照耀着后人。

  为追寻180多年前的林公足迹,不久前我们先后前往福州、伊宁、霍城、玛纳斯、呼图壁、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吐鲁番等地采访,仅路上行程就达半个月。

  在没有飞机、高铁、火车、汽车的时代,林则徐从陕西西安出发,乘坐马车,一路风雪兼程到达新疆伊犁,又花了多少时间呢?

  答案是122天。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西北边陲伊犁将军驻节地惠远城。

  陌生环境的压抑感及自己一心报国反遭流放的挫败感,使他内心充满孤寂和苦闷。

  如果你以为林则徐就此消沉,那你就错了。

  被流放在遥远西北边陲的林则徐拒绝躺平,少年时就写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他,是不会轻易认输的。

  福州寻根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福州,地如其名,是一片派江吻海的“有福之州”,错落交织的高楼与古厝,积淀着福州的魅力与人文品味。

  一代代仁人志士为这座山水相依的美丽城市谱写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是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这里是“福州古厝”的典型代表,古建筑与现代园林巧妙结合,祠堂与纪念馆有机融合。通过其中的历史图片、蜡像雕塑、书信文稿等珍贵文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林公对话。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林祝光。

  年逾七旬的她,是林则徐三子林聪彝的后裔,是林公的第六代孙女。她退休后,主动到林则徐基金会当义工。

  在林祝光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福州市中山路的左营司巷。这里是林则徐出生、幼年读书、中举、完婚、中进士和走上仕途的地方,也是孕育林则徐家国情怀之地。

  林则徐20岁时考中举人,27岁会试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仕途。

  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在京参加“宣南诗社”时,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爱国人士,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耳濡目染之际,也涵养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故居、福州西湖等地,我们无不感受到林则徐身上澎湃着的家国情怀。

  “林则徐为官30余年,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大家都知道林则徐是禁毒英雄,殊不知他也是水利专家。为官期间,他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工程,发展农业,造福百姓。”林祝光说。

  福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宜人,还是重要的水利设施,这里也是林则徐青少年时常去的地方。

  道光八年(1828年),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林则徐在家乡为父亲丁忧守孝期间,主持修浚了福州西湖,避免了西湖因淤塞而消失的命运。

  林则徐在疏浚西湖后,将李纲祠移建到西湖荷亭边,并题写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表达了他对南宋抗金英雄李纲的敬仰之情。

  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邓廷桢等人支持下,迫使以英国为主的英美鸦片贩子交出走私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这些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按4吨卡车计算,可装载297辆,这在世界禁毒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以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抵御外侮,铸就民族觉醒,但腐朽的清廷却将他谪戍伊犁。

  惠远访古

  初到伊犁,曾经共同禁烟抗英、后调任闽浙总督、流放伊犁先到的友人邓廷桢赶来迎接,陪同他一起进城,林则徐顿时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温暖。

  更为可贵的是,伊犁将军布彦泰和部下对他的尊重和理解。除了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布彦泰将军还常常与林则徐商讨军政事务,让他参与到边疆建设中,这对林则徐来说是莫大的信任。林则徐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留伊犁镇总兵建制,他明确提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

  年关已到,林则徐在《伊江除夕书怀》中还念念不忘国家安危,大声疾呼:“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体现了忧国忧民志士的家国情怀。

  “新疆文化对于逆境者是一件御寒的袷袢,是一碗热茶。”作家王蒙回忆曾在伊犁的时光时,这样说过。

  伊宁市经济合作区福州路885号,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这里是一个松柏苍翠、绿树成荫的四合院,院内矗立着林则徐的铜像,由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雕塑。

  在此,我们见到伊犁地方史研究专家赖洪波。年过八旬的他,被当地人称为“伊犁的活历史”。20世纪70年代,赖洪波就开始研究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事迹,“冰雪严寒相逼,病魔缠绕,都未能使林则徐倒下去。在新疆3年时间,他通过各种途径,以拳拳之心寻求报国之道,以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为支撑,为新疆作出巨大贡献。”

  伊犁将军府位于霍城县惠远城内东大街正中,总体布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深宅大院。院中的古榆,好像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林则徐被布彦泰委派掌管粮饷处事务期间,得以翻阅大量档案资料,了解清代在新疆的屯田情况。鸦片战争后,清朝向英国赔款银元二千一百万,相当于当时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国库空虚,对新疆驻军的兵饷也就日益短绌。新疆大兴屯田,成为当务之急。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秋,林则徐协助布彦泰在三棵树、红柳湾、阿勒卜斯垦田19万亩,安设民众1000余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又捐资承修复垦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废地的大渠渠首工程。

  林则徐以花甲之年,衰病之躯,亲临工地,昼夜运筹,设计督修,率领民工刨挖石块,建坝筑堤。历时4个月,用工10万,修出6里渠首。

  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承修龙口首段并非“希冀乞恩”,而是基于当地人“生计弥艰”,这正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体现,把新疆各族人民视为“万里穷边似一家”,寄望着各族人民能团结相处、生活向好。

  渠道畅通后,引喀什河水灌溉阿齐乌苏10余万亩土地,大量安置民户,清代伊犁民屯得到重大发展。

  阿齐乌苏大渠全长200多公里,又称皇渠(民国改称湟渠),1966年改称人民渠。经过整修护砌与配套工程,现在年灌溉面积达上百万亩。

  老百姓感念林则徐的功德,又称这条大渠为“林公渠”,传颂至今。作家陈忠实的散文《伊犁有条渠》,说的就是“林公渠”。站在伊宁县墩麻扎镇的喀什河龙口,河水奔流湍急,两岸柳树林带郁郁葱葱,当中立有林则徐塑像。

  在伊宁市艾兰木巴格街道湟渠社区的三层办公大楼内,湟渠文化陈列馆占据整整一层,里面详细介绍了林则徐的贡献。赖洪波说:“伊犁人民非常感激林公,他实实在在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好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可以赴汤蹈火;在受到冤屈和不公正对待时、在无权无势时,仍然能做好事情,这正是林公精神的内核。林则徐就是矗立在伊犁大地上的一座丰碑。”

  伊犁垦荒见成效,天山以南以东各城也奏请开垦,道光帝通过布彦泰传旨林则徐,去“南八城”勘丈地亩、兴办水利。

  林则徐受命,与三子聪彝从伊犁出发,赶往乌鲁木齐,赴南疆勘地勘水。大半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60余万亩。

  历尽艰辛,林则徐很好地完成了勘地任务,同时在各地注重勘水,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他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改屯兵为操防,专事训练防守,充实武备力量。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1845年12月9日),林则徐在哈密军民依依送别下,离开新疆。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他来得并非情愿,走时却充满了留恋。

  林则徐曾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为邦本也。”林则徐流放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是他失意彷徨的三年零两个月,却是改善新疆人民生活,加强和巩固新疆边防的三年零两个月,“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

  在巅峰上放歌,在山谷里长啸,他把“人”字的一撇一捺写到了极致,做到了极致。

  吐鲁番觅迹

  7月的吐鲁番,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一边是骄阳似火,满目沙土的焦黄;一边是瓜果飘香,满目浓郁的绿意。

  在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的坎儿井乐园景区,沿着游览路线一路下行,忽明忽暗间,沁人心脾、凉意阵阵的风,氤氲着水的湿气扑面而来,清爽怡人,让人瞬间忘记外面的火热。坎儿井水无声流淌着,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景区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说:“清代禁烟大臣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推广坎儿井。今天,这里的乡间还传颂着‘爷爷的爷爷当年和林大人一起整治坎儿井’的故事。”

  林则徐曾4次到过吐鲁番,在他赴戍伊犁的《荷戈纪程》、南疆勘地的《乙巳日记》中都有记录:去南疆勘地,1845年2月25日路过吐鲁番;南疆勘地后去哈密候旨,8月1日路过吐鲁番;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在伊拉里克(今托克逊县伊拉湖乡)复勘11万亩土地,又两次到过吐鲁番。

  林则徐在第一次到吐鲁番的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他在伊拉里克勘地时,鉴于水利之不足,倡导挖坎儿井。

  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遂变赤地为沃壤”。

  《鄯善乡土志》上说:“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县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

  后随左宗棠西征的施补华,看到了新疆的坎儿井,追怀林则徐的功德,写诗说:“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重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首遗老在,怀德涕滂沱。”

  在今天的吐鲁番茫茫戈壁上,我们还能看见一个接一个的蜂窝状土堆,每个土堆实际上就是一个竖井口,下面流淌着高山雪水,经暗渠、明渠等流向村庄、农田。

  “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茫茫戈壁上的坎儿井,时至今日仍然润泽着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

  我国研究吐鲁番坎儿井的第一部学术性、资料性著作《吐鲁番坎儿井》作者之一储怀贞说:“其实,林则徐与遍布全疆、秋冬储冰、春夏流水、化荒漠为良田的坎儿井有着不解之缘。正是有了林公的推广,才使坎儿井犹如繁星满天。”

  昌吉回响

  林则徐离开新疆后,仍然念念不忘新疆的民生与边防。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50年1月3日),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与左宗棠泛舟湘江彻夜长谈,还在叹息“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

  在新疆的3年间,林则徐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践行了他的家国情怀。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投身边疆,建设边疆,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1999年,首批福建援疆干部从林则徐的家乡福州市出发,跨越万水千山,义无反顾踏上援疆路,目的地,正是林则徐当年到过的昌吉。

  180多年前,福建人林则徐途经今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呼图壁、玛纳斯等地,最终到达伊犁。今天,福建援疆干部尊称林公为“福建援疆第一人”。

  林则徐当时的昌吉行程,在他的《荷戈纪程》里有详细记载。他出哈密不久,就在七角井北上,由沿天山南麓西行改为沿天山北麓西行。“至木垒河,商贾云集,田亩甚多,民户约五百家;有河一道,泄雪山之水,今冬令涸矣。”

  离开木垒,林则徐抵奇台县城,“此地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自古城以来,沿途田亩连塍,村落相接,迥非戈壁可比。俗谚谓哈密至乌鲁木齐有穷八站富八站,盖戈壁头以东之八站为穷,木垒河以西之八站为富也。”

  到吉木萨尔,林则徐看到“此地榆、柳甚多,有上台、中台、下台”。

  至阜康后,路难走,融雪泥泞,“已费马力,且路多坎窞,车每陷入”。

  林则徐离开阜康至乌鲁木齐,经地窝铺(堡),过头墩(屯)河:“今值冬令,水已涸而积雪弥漫,阴寒特甚。又十五里为昌吉县城,行馆在城内,颇宽敞。”

  他两度途经绥来县(1778年建县称绥来县,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乐土驿,去时在日记中写为“乐土驿”,再来时写作“骆驼驿”。“又二十里绥来县城,在东关外军台住。此地旧名玛纳斯,今改为县,田土膏腴,向产大米,贩各处……人物之繁,不亚兰州。”

  如今,乐土驿镇专门为林则徐建了一座驿站博物馆。馆前小广场上,伫立着林则徐身披斗篷、神情肃穆的雕像。

  玛纳斯县委史志办主任杨仲年告诉我们,古代的驿站为官府传递文书、军事情报往来、旅途中官员食宿、换马之所。驿站的形成、发展直至消亡都与政权形式相关联,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乐土驿·新疆驿站博物馆通过文物、场景、图板等展示了林则徐与乐土驿的故事。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今天的乐土驿镇,在当地干部群众和福建援疆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已成为一片真正的乐土。

  林则徐的家国情怀在一批批福建援疆干部的传承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印记,而这种印记犹如一盏灯塔,照耀着每一位福建援疆干部奋力拼搏与奉献的道路。

  “180多年前,林则徐在去新疆伊犁前,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正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激励着一批批援疆干部厚植家国情怀,为建设祖国美丽的新疆奉献力量。”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领队吴玉辉告诉我们。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4年来,福建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援疆资金65.5亿元,与当地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昌吉州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可圈可点的援疆功业。

  尾声

  我们沿着林公当年的足迹一路寻觅、缅怀、思索。

  这一路处处回荡着民族英雄激越而深沉的行吟。

  经过一代又一代天山儿女的接续奋斗,新疆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公当年的愿望早已实现。

  林公曾经去过的地方,如今已是庄稼遍地、牛羊成群、林木成荫。

  当年,林则徐在伊犁送别老友邓廷桢时,悲愤赋诗:“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在他身后,人民给出了回应。

  今天,除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在奎屯市公园、昌吉小吃街和昌吉市人民公园、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阿克苏博物馆、塔里木河流域巴音郭楞管理局水文化展馆等地,凡是林则徐当年停留过的地方,都立有林则徐的塑像或浮雕,各族人民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林公的怀念之情。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福建林则徐基金会学术顾问周轩说:“林则徐在流放新疆的3年期间,以年老病体,风尘仆仆走遍天山南北,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无论为官为民,无论是进是退,只要能力之内,林则徐必应民字当先。在深入研究边疆史地的基础上,他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兴修水利,垦荒屯田,加强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称为‘荷戈西戍老兵’的林则徐,在祖国边陲大地上的创举,不仅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更为后人擎起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辉旗帜,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