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傲寒绽放的“林海雪莲”——观舞蹈作品《冰凌花》
来源:中国民族报 马晓倩 发布日期:2023-12-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冰凌花》剧照。赵廷玺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句赞颂梅花品质的诗词被人们广为传诵,而生长于我国东北黑土地之上的冰凌花,具有与梅花同样高洁的品质。它顶冰破雪不畏寒,在冬春交替之际悄然绽放,把春天来临的信息带给人们。当春天到来后,冰凌花也随之凋谢,隐身于争芳斗艳的花丛中。冰凌花代表着坚韧、顽强、执着,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人们给予它“林海雪莲”的爱称。

  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第三场终评的现场,由长春人文学院创作的舞蹈作品《冰凌花》,在采用传统东北秧歌素材的基础上,通过理想与现实双线叠进结构的构建,塑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冰凌花”形象。

  舞蹈《冰凌花》将“冰凌花”的“花期”隐喻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中。在短短7分多钟的表演中,“冰凌花”从破土而出到迎春凋谢,“人物”情感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两种不同的形象被塑造得立体饱满且意味深长。

  作品采取“双主演”的呈现形式,以道具扇子作为情感联结点:作品中,两位女主演通过“扇舞”,营造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接与融汇,也暗含个体的自我对话与追寻。舞蹈结尾处“蒙太奇”式的手法变化,由人及物,“她”(人物)成为了“她”(冰凌花),将作品情感推向高潮,揭示出东北人民与土地、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品通过“双主演”的方式呈现出强烈的“对话感”,进而揭示出编导的创作主旨:“冰雪融化,百花齐放,冰凌花也开始凋谢。‘她’从未见过真正的春天,但‘她’知道,寒冬并不可怕,因为心中之花永不凋零。”

  扇子是东北秧歌的典型道具之一,舞蹈《冰凌花》“借扇喻花”是一大亮点。作品以“扇花”的变化来展现冰凌花的花期:袖口处露出扇边,暗指萌芽初露——“咬”出扇子,隐喻破土而出——开扇舞动,代表恣意绽放。其中,舞蹈演员跪在地上,将“扇花”从袖口“咬”出来的动作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动作极具张力,将冰凌花“誓要”冲破坚硬土壤、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进行生动展现,映射出东北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性格。

  东北秧歌这一风格素材源自田间地头的日常劳作,经艺术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逐渐成为现在东北秧歌“稳、浪、艮、俏”的动作风格,是生活美学向剧场舞台延伸的一种体现。舞蹈《冰凌花》将东北秧歌素材融进舞台形象的塑造中。作品开头处,群舞演员将东北秧歌的“艮”劲儿运用到脚下的舞步中,表现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向下扎根的稳重感,进而完成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其后,演员通过“顿步”“十字步”等舞蹈语汇,展现“冰凌花”在冰雪之下奋力深扎的态势。

  纵观长春人文学院在两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的表现,无论是第十三届中的获奖作品《姥姥的田》,还是本届的《冰凌花》,他们在以东北秧歌为主体的作品“意象”型创作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作品《姥姥的田》中,道具“草帽”成为“姥姥”不同阶段的“意象”载体,将“姥姥”的不同人生阶段进行呈现;本届的《冰凌花》在“意象”的设计上更为深入,以“冰凌花”的“花期”和“人物”精神的成长双线叠进的形式揭示主题,进而对质朴坚韧的东北人民进行赞扬。

  这些尝试都一改东北秧歌粗犷张扬的风格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诗意美感,使充满乡土气息的东北秧歌以舞蹈的形式“跳”进观众的心里,使观众更深切地体会到来源于田间的乡土身影才是最动人的。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