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云南滇西地区的考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保山学院调研组 发布日期:2023-1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乡村旅游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调研组深入滇西地区的21个村寨,就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滇西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

  时序特征。滇西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整体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精准扶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时间演进来看,其发展体现出一些特征:在起步阶段,实施旅游扶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探索阶段,注重补短板、强基建、树典型,推进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建设和农家乐、民宿提升改造,构建“旅游+”乡村产业体系;在巩固发展阶段,注重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以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为引导,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

  空间特征。滇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大多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空间尺度。在空间开发形态上,旅游村寨可分为景村共生型、景村相伴型、景村分离型等类型。景村共生型村寨包括老达保村(拉祜族)、翁基古寨(布朗族)等,这些村寨在保持历史风貌与传统建筑等景观特征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进而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景村相伴型村寨包括翁丁村(佤族)、南美村(拉祜族)等,在整体保留村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就地打造建设旅游村寨,当地群众就近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形成新村与老寨相伴的乡村旅游空间开发特征;景村分离型村寨,如基诺山寨(基诺族)、傈僳音乐小镇(傈僳族)等,主要特点是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打造综合性旅游小镇或景区,综合展示传统文化。

  要素特征。滇西地区乡村旅游总体上呈现出以特色文化为核心、休闲农业和绿美生态为补充的要素融合开发特征。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主要依托特色村寨作为传承基地,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开发,如基诺山寨“攸乐·攸乐”实景演艺体验、老达保村“快乐拉祜”互动实景演出、翁丁村“佤族木鼓舞”、老姆登村“怒族达比亚舞”等。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方面,发展彩色稻田画作等休闲观光农业、果蔬采摘等体验农业、采制品购全流程体验的茶旅融合产业、由田园综合体打造的农旅产业等。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主要在特色村寨及其周边区域建设观景栈道、休闲步道、生态旅游公路、自然教育宣教中心、生态旅居民宿等,丰富生态休闲旅游体验。

  基建特征。滇西地区旅游村寨呈现公共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基础设施村景共用的双重效益。从建设类型看,主要包括交通、景区、公共服务等方面。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云南省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的推动下,滇西地区初步形成高速串联、公路到村的旅游交通体系。当地围绕旅游景区创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要求,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成旅游民宿、半山酒店、旅游农家乐,配套建设旅游厕所、停车场、休闲广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

  业态特征。滇西地区利用文化、生态等资源要素,持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一方面,创新“农家乐+”旅游业态,发展集传统美食、文化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农家乐,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助农创收。另一方面,创新民宿业态,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腾退的原住宅基地,打造建设“民宿+旅居”“民宿+半山精品酒店”,在传承民居文化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地以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及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空间载体,以非遗及其传承人为要素载体,打造静态展示、动态演绎、产品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丰富发展了景观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家庭农场、采摘农业等业态类型,推进特色村寨景区化,建设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模式特征。目前,滇西地区基本形成“民族村寨(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休闲农业+生态康养”“旅游小镇+民族文化符号+民族文化体验+文旅产品(商品)”等文旅综合体发展模式。按照党建引领把方向、政府统筹强基建、企业运作抓落实、合作社促人心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户参与共致富的思路,形成了“党建+政府+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打造“小精特多”乡村旅游综合体。针对滇西地区村寨“小特散”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打造基于旅游空间综合利用、要素综合集成、业态丰富多样、产品多元供给的精品化、特色化、多业态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促进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在旅游空间综合利用方面,景区型旅游村寨要注重提高承载旅游接待、咨询服务水平,建设非遗伴手礼、民族手工艺品、生态农特产品等展示与购销综合服务平台;非景区型特色旅游村寨要因地制宜,建设集文化体验、特色产品展销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型农家乐、旅游民宿、半山酒店等。要推进旅游要素、业态与产品有序衔接、有机融合。

  搭建旅游人才培训与交流互鉴平台。要面向村两委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企业与合作社负责人以及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等“头雁”群体,实施学历教育与能力素质“双提升”工程,定期举办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面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景区职业经理人、乡村旅游向导员、乡村职业经理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专题培训与资质认定。构建交流互鉴机制与平台,成立旅游村寨(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产业发展协会等组织,引导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各地交流互鉴。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与指导,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艺术乡建”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挖掘旅游村寨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演艺品牌。以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为空间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例如,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特色村寨景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平台,以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为蓝本打造旅游演艺项目,依托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建设写生采风与艺术创作基地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村寨。针对美丽休闲乡村型旅游村寨,可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旅居、传统村落乡愁旅居、田园综合体旅居等,打造沉浸式生态旅居目的地。针对森林乡村型旅游村寨,可建设森林乡村负氧离子健康步道、森林乡村露营地等,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对于自然生态景观独特、旅游村寨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可探索建设自然生态博物馆等,发展自然教育、“双碳”科普及生态课堂等生态文明旅游业态。

  强化“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旅游”。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进旅游村寨(景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指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做好旅游接待与服务工作,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在旅游村寨(景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示范基地等,引导各级党组织进村寨(景区)开展党建活动,发展红色旅游。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各族群众的作用,形成合力;完善游客集散咨询、自驾游、导游、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应急救援等服务体系;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旅游宣传与营销服务;重视建筑风格、材料与特色村寨风貌的统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保护措施。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与沿边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具有滇西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传统节日及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庆期间,开展“非遗文化游”“农事体验游”“避寒避暑游”等活动。

  (调研组成员:赵兴国、侯兴华、王俊春、董培海、张东强)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