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彦 发布日期:2023-12-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冰雪山水(中国画)于志学

  北京下雪了,到处白茫茫一片,干净又辽阔。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念我的家乡哈尔滨。想起雪落在睫毛上,眼前一片朦朦胧胧的美;想起皮靴踏在雪地上,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想起看冰灯、滑雪橇、打雪仗,冰天雪地里热腾腾的日子……

  哈尔滨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她的开放气质似乎与生俱来。有人说“哈尔滨”一名源自女真语“阿勒锦”,是光荣、名誉之意;有的说是来自满语“哈鲁滨”,渔网的意思;还有源自蒙古语“平地”等说法。虽然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哈尔滨的文化是多元的、交融的,这也塑造了她的模样——开放之都。

  哈尔滨虽然建城只有一百多年,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源远流长。14.6万年前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世人。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文明——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她还是黑龙江交通、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甚至外国友人交流汇聚于此。就拿我家来说,爷爷奶奶是闯关东来的,姥爷是河北移民,姥姥则是本地人;而在我上小学、中学时,班上就有汉、回、满、朝鲜、蒙古等各族同学。

  开放,源自一条大江。我家就住在江边,出门向左,穿过长春小学,就看到波光粼粼的一片。我一直觉得,一座城市有了一条江,就有了灵气,有了流动的美。我家门口的这条江原本叫“松阿哩乌拉”,唐朝时,她的名字改为“那水”,到了明清时期,她又有了一个好听的称谓——“松花江”。儿时不识江之大,长大了才恍然发现,这惯常的存在,竟是一次南北交汇的天作之合——松花江的南源在长白山天池,这让她天生兼具火山的热烈和冰川的冷峻;北源发自大兴安岭支脉,融入山野的奔放和林海的灵秀。松花江一路流经2300多公里,滋润了东北四省区,孕育了万物生灵、城市乡村。终于,在三江口汇入黑龙江,再向东,注入辽阔的太平洋。有人说,她是一条天河,却在大地上生长。我说,她终是一条母亲河,敞开怀抱,用无差别的爱接纳生命的广阔。

  说到松花江,又想起江北的太阳岛。这座小小的岛上,存储着无数家庭的快乐时光。哈尔滨人有野游、野餐、野浴的爱好,碧水环绕、花木葱茏、野趣浓郁的太阳岛,自然成了人们的最爱。

  漫长严冬后,当春光唤醒大地,当翠绿浩荡铺展,一家子一家子的就出动了。人们迫不及待地划船渡江、登上小岛,迎接阳光的温暖。小岛和岛上的湖、山、亭、石,都用“太阳”命名,是啊,还有谁比“猫冬”半年的哈尔滨人更渴望也更珍视太阳呢?登上太阳岛高处,质朴粗犷的原野风光尽收眼底;走进俄罗斯风情小镇和中日友谊园,感受浪漫的异国情调。走累了,就席地而坐,铺开餐布、摆上美食,享受野餐之趣。活泼的松鼠、温顺的小鹿是岛上的主人,走近它们,它们不会躲闪、害怕,还大方地来吃你手上的食物。

  开放,连着一条铁路。100多年前,中东铁路率先将这里和世界连通,哈尔滨因此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今,横跨松花江的中东铁路桥,仿佛历经沧桑的老人,枕着滔滔江水,诉说着一段过往。百年前,这里还叫“傅家甸”,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迁到哈尔滨。1905年,清政府设立滨江关道开埠通商,哈尔滨逐渐发展起来。

  小时候,我们走在街上,见到高鼻碧眼的外国人,好像一点儿也不稀奇,而且外来文化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从小就喝“苏伯汤”(红菜汤)、吃“大列巴”(面包)、穿“布拉吉”(连衣裙),却浑然不觉这些名字来自俄语。

  开放,牵来一条大街。这条街源自中东铁路的修建,当时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蹚出了一条土道,后来经由俄国工程师设计,形成了全长1450米、由“面包石”铺就的中央大街。雨后的傍晚,走在霓虹璀璨的街头,脚下的一块块“面包石”闪耀着琥珀光芒。这些石头不光好看,还大有来头。有民间传说,这“面包石”是从俄国进口的,一块值一个银元,够当时老百姓吃一个月了。作家朱自清旅居哈尔滨时,也对中央大街情有独钟,称石头路是哈尔滨的一大特点。除了石头路,备受宠爱的还有路旁的建筑。

  漫步街头,你会惊喜地发现,千余米长的一条街,集齐了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一幢幢看过去,好像穿越时空,逛了一场“万国建筑博物馆”。我印象最深的是马迭尔宾馆。无论是棕绿色的穹顶,还是波浪式的走线、典雅的拱弧,处处彰显着“新艺术派”建筑的浪漫。这里不仅有浪漫,还有故事——当年,马迭尔宾馆聚集了很多外籍人士和社会名流,也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和敌人进行谍报战的战场,更是1948年中共中央组织协商新政协筹备活动的地方。除了故事,这里还有趣味——奶味十足、甜而不腻的马迭尔冰棍,贯穿了每一个哈尔滨人的童年。夏天,我们抱着保温桶排队打冰棍,打满一大桶,回去和家人一起享受清凉;冬天,和小伙伴站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大街上啃冰棍,谁先啃完谁获胜,这样的豪情,恐怕只有哈尔滨才有吧!

  除了马迭尔宾馆,还有巴洛克风格的教育书店、文艺复兴风格的秋林公司、折衷主义风格的妇儿商店,有着罗马式回廊的防洪胜利纪念塔……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展示着一种艺术,仿佛一条长街串起了一座城市的繁华,也展示了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开放,盛放一场冰雪。因为对冰雪情有独钟,哈尔滨人还有了一个特殊的节日——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1月5日,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盛大开幕,这座城市的欢乐也在一瞬间点燃。松花江上,冬泳爱好者摩拳擦掌、大展身手;喜欢冬钓的朋友,守着冰洞,期待收获,也感悟着“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走进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艺术游园会、冰雪嘉年华,鬼斧神工的雪雕、流光溢彩的冰灯,让人流连忘返;500米的超长冰滑梯,挑战速度和激情……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见到冰雪景观。想起小时候,我们用小铁桶冻冰灯,冻好了点上蜡烛,摆在家门口,虽然简陋,但冰晶里透出一束暖暖的光,照亮通往家的方向。

  这个春节,一定要回哈尔滨了。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