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道中华大讲堂”演讲。黄哲摄
风土与人情
1963年,为扩大眼界、锻炼个性,我主动要求到新疆,我感觉这对一个长期在北京城市生活的人太重要了。
那个年代,去一趟新疆很不容易,我花了4天4夜才从北京到达乌鲁木齐。一到乌鲁木齐,就听到了维吾尔族歌曲,我很喜欢。新疆是有名的“歌舞之乡”,有多个民族的舞蹈、音乐、民歌。维吾尔族歌曲大多是从维吾尔族大型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改编而来的,充满了浓浓的新疆味道。随着和内地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多,新疆音乐的元素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去新疆是我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是我这一生十分关键与正确的选择。在这之前,我离开北京最远不过600多公里,目的地是太原。远赴新疆,一个阔大雄浑、大不相同的地方,突破以往,我也得到全新的生活体验。
到了新疆以后,我对国家领土、人民、空间、时间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拿空间来说,那会儿从乌鲁木齐出发,跑一趟伊犁,需要3天时间;跑一趟喀什,要6天;去和田一个来回要18天,这些是我去新疆前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因为地域缘故,新疆的气候与内地也有很大不同。以前,一到麦收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紧张,怕下雪和其他一些突发状况。但在新疆、在伊犁,每逢麦收时节,农民并不着急,因为可以过了冬接着打麦场,麦子也不会坏。伊犁夏天雨水很少,冬天雪下得很大,打麦场能够从这一年冬天打到第二年春天,这很让我不可思议。
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新疆16年,我跟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劳作,学会了维吾尔语,也更多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在新疆,人们把土豆叫作洋芋,把西红柿叫小葫芦……这些叫法显然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尽管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新疆各族同胞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价值理念、根深蒂固的道德自觉,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是一致的。至于最能体现共同性的观念,我总结了10个词——积善、崇德、敬老、重农、勤俭、尊礼、劝学、平安、喜乐、包容。
积善。新疆同胞认为,一个人每天都做好事,积累起来,就会收获好的结果。
过去春节时,有些北京人家门口会贴一副对联“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是说修身要像保存一块玉石一样,不要把它搞碎了,也不要把它搞脏了;要多积德、多做好事,这比留一笔财产更重要。新疆同胞的观念与这个观念是一致的。
崇德。新疆同胞认为,“德”是一个人最应该具有的品质,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一个人不断地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让自己的每一条路都走得正,走得光明正大,才能走得更远。
敬老。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新疆同样如此。在新疆,我观察到一个细节,一个年轻人绝对不会在老人面前走来走去,只会从其背后行走;如果老人背后确实没有路,不得不从其前面走时,年轻人也会俯身而过。
重农。新疆同胞对农业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食品的尊重,令我非常感动。我曾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彦岱镇参加劳动有6年多时间,那时伊犁农村的农民都养奶牛,整体上农村的牛奶比较富足。如果某家赶上没有牛奶的情况,他们也能从邻居家要到一碗牛奶。农民端着牛奶走在路上时,如果洒下一些,他一定会把碗放在旁边,用手捧土把牛奶埋起来。因为他们认为,把洒在地上的牛奶暴露在外,意味着对牛奶以及养牛人家和挤奶人的不尊重。
勤俭。新疆同胞每天都会敦促自己,要勤劳节俭,不能浪费、奢侈,对自己严格管束。
尊礼。在新疆,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谁在前、谁在后,怎样鞠躬、怎样握手、怎样拥抱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和要求。
劝学。一次,我和新疆当地一个农民聊天,从他的言谈中发现,他特别崇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还特别提到一类人——诗人,由此可以窥见新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
平安。新疆同胞凡事追求平安。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中最多的就是祝福平安:你的家人平安,你养的牛羊平安,你的房屋平安等。
喜乐。新疆同胞是非常乐观的,伊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他的都是塔玛霞尔(玩耍)。我在小说《在伊犁》中,感叹维吾尔族人民有着“伟大的塔玛霞尔精神”,因为这是“快乐的阿凡提的乡亲们”的一种性格底色,是人类的游戏天性保持得特别完好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包容。新疆同胞有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大意是说如果对一件事不太满意,请先实事求是地接受下来。这很像西方的一句名言: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比如说生老病死不能改变,就应该很好地接受。
新疆一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我国早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对全球化也不排斥。今天的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今天的新疆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但是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平滑、笔直的过程,现代化的过程中会碰到新的挑战、新的问题。
我离开新疆以后,还经常会回去,每次都会发现一些新变化。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社会发展会淘汰一些东西,如果思想是保守的、陈旧的,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的文化丰富多彩,这一点从新疆同胞的语言里就可以印证。比如,“节日”这个词在维吾尔语里有多种含义,有的时候是指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有的时候是指中秋节,在新疆,中秋节正是瓜果飘香的时节,所以这也是一个吃瓜果的节日;还有的时候是指国庆节、劳动节等。
最重要的一点,新疆的宗教信仰并不影响其世俗社会的性质。什么叫世俗社会?就是《论语》中提倡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中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的这一生,是当下所见的事物,并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我爱新疆的各族人民,我相信新疆的各族人民一定能够赢得一个更加美好的前途。我们一定要用光明来代替黑暗,一定要用智慧来代替愚昧,一定要用开放来代替狭隘,一定要用现代化来代替无知、落后、贫困。
(作者系著名作家、学者,本文为作者在“道中华大讲堂”上的演讲,本报发表时有删节修改。)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