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闹社火
来源:中国民族报 蔡永平 发布日期:2024-02-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万紫千红总是春(篆刻)李刚田

  新春到了,山乡人心儿豁亮畅顺,拾掇起停歇了一年的社火,红火地闹腾起来。

  刚进腊月,村里就开始张罗成立社火队。村主任陈五领着一帮人,捧着大红帖子,笑呵呵地走进马大爷家,他们来请“春官老爷”。“春官”是旧时礼部的别称,闹社火是文化活动,是“春官”的份内之事。村里的“春官老爷”则是社火队的总负责,统领社火队。胖胖的马大爷捋着山羊胡,推辞一番后,笑眯眯地接下帖子。

  村文化广场上,“咚咚”,小伙们擂起了腰鼓,“嚓嚓”,姑娘们敲起了铜锣;鼓锣声中,媳妇们扭起了秧歌,汉子们踩起了高跷……马大爷挥动旗子,高声吆喝,社火队操练起来。

  歇息时,马大爷捋着山羊胡开始讲关于甘肃武威凉州社火的传说。宋朝时期,大将杨满堂西征,与西夏军激战于凉州大地。最后杨家将被围困在凉州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杨满堂想出一计。第二天清晨,城门打开,走出一队人马,鼓锣喧天,旌旗飘飘,杨满堂扮成“春官老爷”,随从扮成衙役,男兵扮成“鼓子匠”,女兵扮成“蜡花女”,武将扮成踩高跷的神话人物,扮成“膏药匠”的军医则在最后压阵。见此阵势,西夏军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赶紧让开了道路,杨家将也因此得以脱险。

  后来,凉州民间按照此种方式每年“闹社火”,阵容庞大,风格鲜明,引人入胜。

  操练到除夕,社火队的队伍穿插、行进、对舞等都到位了。正月初一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初六,社火如期开闹。红彤彤的太阳从东边山峰升上来,文化广场上,装扮艳丽的社火队整装待发。戴礼帽、挂墨镜、穿长马褂的马大爷三叩九拜,祭天、地、神,高声唱祝词,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噼噼啪啪”鞭炮炸响,“咚咚嚓嚓”鼓锣震耳,社火队走上村道。最前面的是马大爷和两个着黑袍、挂白长髯的老者,后面是一身武士打扮的腰鼓队,他们头戴黑色英雄巾,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长筒靴,腰挂羊皮鼓,双手挥舞扎着红绸带的鼓锤,腾挪跳跃击鼓,鼓点强劲,花样繁多。俊俏水灵的姑娘、媳妇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袄裙,一手拿手锣,一手拿系着长长彩绸的鼓锤,敲起小锣,扭动腰肢,舞姿翩跹,彩绸飞舞。戴面具的大头队,穿灰袍长褂,披金盔银甲,手持降魔杵、长枪、钢鞭,他们随鼓乐模仿罗汉、金刚神态,摆头扭胯,舞动跳跃。

  社火队里最惹眼的是高跷队,高跷由长一米五的松木棒做成,在离地一米处开卯,横置一用来踩脚的小木棒,高跷手的双腿被紧紧捆绑在上面。他们装扮成《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像一个个巨人大踏步走来。那头戴紫金冠、身穿黄金甲,将金箍棒舞得似飞轮的“孙悟空”,逗得孩子们“嗷嗷”欢呼。

  在马大爷的带领下,社火队走进“五好家庭”杨二叔家。杨二叔点燃一挂鞭炮,迎接社火队,杨二婶忙不迭地给社火队敬烟敬酒、递糖果。社火队在院中表演一圈,锣鼓声停,手执拂尘和摇铃、戴方巾着长袍,一副游方郎中打扮的“膏药匠”登台了。“膏药匠”是社火队里最活跃的角色,他维持秩序,指挥表演,最重要的是即兴演唱“秧歌子”,唱词切合实际,幽默生动,充满喜庆祝福。“膏药匠”由脑子灵光、能唱会道的刘福贵担任,他放开嗓子唱:“这个家庭不简单,长辈慈祥晚辈孝,粮食满仓羊满圈。如今党的政策实在好,祝愿您家和睦幸福家业旺……”

  社火队挨家挨户拜年,每天安排十几家,喜庆火热充盈山村角角落落。正月十五,社火队要到土地庙红红火火大闹一场,最后回到文化广场,卸下行头,交给村主任陈五。刀枪入库,冠冕归箱,乡亲们期盼来年更红火的社火。

  山乡社火,以它独特的形式、浓厚的文化内涵,活跃了生活,传承了文化,给山村带来喜庆、吉祥、和谐的氛围,让山民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