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引发的生产力体系重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它不依赖大规模的能源、要素和人力投入,而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创新的要素和提高质量的方法,覆盖更深层次和更广维度的主体构成及动力因素。民族地区要把握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代表当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以重要社会需求或重大技术突破催生一定地区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夯实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理区位、历史因素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然而,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资源禀赋、广阔的市场空间等优势,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民族地区生产力要素拓展的重要抓手。与传统生产力匹配的劳动资料一般为厂房、普通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而新质生产力包含的劳动资料范围更加广泛,主要是随着产业变迁和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尖端、精密、高级设备,如超级计算机、数据服务器、数据库、高端制造装备等。新质生产力中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可以高效适应民族地区复杂的生产条件,替代一部分传统劳动力,降低生产要素投入,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新质生产力涉及大规模数据和信息资源,其流通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灵活地融入生产劳动,优化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传统的现代化路径以资本为第一生产要素,民族地区的资本要素不可能持续扩张,其生产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必然受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约束。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替代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能够通过大数据、先进计算等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伴随着民族地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如氢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等新能源及光电子材料、仿生材料等新材料,有效克服民族地区传统能源材料储备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降低环境承载压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民族地区区域协作方式变革的实践要求。分工协作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基本方法。新质生产力根植于创新性技术突破,能够利用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云计算等,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交叉融合,有效激励企业跨地域聚合协同。以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生产主体较为普遍的协作方式是“云端制”,即采取“大平台+小前端”的形式,实现基础业务联通、运营体系协同、数据交叠,注重构建统一协作的平台和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民族地区可以借助这种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共享机制,激发经济主体创造活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主体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连结,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态体系的系统集成。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借助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率提升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干道建设,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智能运输网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各地运输调配,优化区域分工协作效率,打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民族地区要把握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深度融入产业体系为重要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善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民族地区现有的企业多数集中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主动寻求对外分工协作的动力和条件不足,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空间”赋能管理,优化供需关系,提升监测能力,借助数字平台提升政府对市场交易的响应速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治理变革,强化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系,优化营商环境,进而吸纳更多的企业主体,降低当地企业在管理、技术上的创新门槛和成本,打破要素跨区域流通的障碍,使商品在全国大市场进行交换时更加快速便捷。
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实体经济是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应用场景和主要载体。当前,数字化、融合化是民族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要以新质生产力牵引实体经济融入数字化进程,推进现代通信技术与大数据结合,破解产业创新壁垒。建立与东部地区沟通协作平台,提升知识传播速度和辐射范围,增强技术溢出效应。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领域融合应用,优化企业战略决策和财务人事管理,实现部门协同自动化、过程控制集中化、全流程可视化。挖掘民族地区海量数据的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增强企业产品和服务投放精准性,实现“以虚补实”,为产业集群建设、产业转移承接提供便利,稳固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同步现代化的“造血”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学研究、产业应用推广等复杂环节彼此衔接、互相促进的过程。随着新质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人工智能开始替代部分人力劳动,劳动者将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精神生产,人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高效能生产方式。关键性技术创新内含的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日益被劳动者理解掌握,劳动者的文化储备、知识素养、生产技能都得以提高,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的应对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要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素养,推动民族地区劳动资料迭代、新兴未来产业跃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