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茶通万里,茶香和天下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淑萍 发布日期:2024-04-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茶不仅是一种商品、一门技艺,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福建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之乡。自古以来,闽茶随着人口迁徙、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等途径走出福建、迈向世界,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流的纽带。

  一叶香茗,见证闽台情缘

  在茶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闽台两地茶同根、种同源、技同门,可谓情缘深厚。台湾原来只有野生的山茶,且大多用于药疗。福建人移居台湾后,带去了茶种及种茶、制茶技术,促进了人工种植茶在当地的发展。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鱼桀 (jié)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相传柯朝氏从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福建的茶种在台湾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台湾的著名茶区冻顶茶区、木栅茶区,分别以生产乌龙茶、铁观音茶闻名。这两大茶区均是从福建引入茶苗发展而来的。

  政协泉州市委员会编《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举行乡试,台湾南投鹿谷乡有个书生叫林凤池,勤奋好学,欲前往考试,却因缺乏川资而难以成行。宗亲林三显见其有志进取,于是慷慨解囊,助其赴考。林凤池高中举人,为报答宗亲资助之恩,他在衣锦还乡之前,决意到武夷山走一趟,把名茶青心乌龙种苗带回家乡种植。良种带回家乡后,种植于冻顶山等地,相传为冻顶乌龙之起源。

  木栅铁观音茶是从福建安溪引进的茶种。台湾池宗宪著《台湾茶街》记述,清光绪元年(1875年),张乃妙、张乃乾由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种在木栅樟湖地区。此后,该地区制茶技法承继张氏兄弟的风格,即将茶揉捻扎实,并巧妙利用炭焙再制,成为特色。

  台湾早期的茶叶贸易,也是从闽台两地之间开始的,且福建安溪人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清朝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述:“淡北石碇、拳山二堡,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各商运茶,往福州售卖。”可见,闽台两地的茶叶贸易,在清道光年间就已有之。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茶人陆续回到大陆投资茶产业,书写闽台茶业合作交流新篇章。1990年,福建省茶叶学会与泉州茶叶学会联合举办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台湾学者吴振铎教授率多名代表出席。从2007年起,福建省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成为推动海峡两岸茶业经贸往来、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万里茶道,搭建友谊之桥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万里茶道”穿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进入今天的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沿线涉及人口众多、地域覆盖面广,是17世纪至20世纪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

  晋商是开拓“万里茶道”,连接闽北茶区与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关键群体。清代衷干《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据《崇安县志》记载,道光、咸丰年间,“先下梅,后赤石,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红茶、青茶由山西客到县来办,运到关外销售,一水之通,运费节约”。

  茶厂、茶行、古街、驿道、会馆等文物遗迹,见证了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商品贸易的繁荣景象,记录了各地茶商往来武夷山的生动故事。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是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有“万里茶道第一站”之称。在下梅村中心地段,曾经巨贾云集的晋商茶馆与邹氏家祠比邻而居,见证了一段各地茶商在福建精诚合作的创业史。

  《崇安新县志》载:“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迁崇安,以经营茶业获资百余万,造民宅七十余栋,所居成市。”邹氏与当地茶商联手晋商购买茶山,在下梅设茶庄,精选、收购茶叶,建厂制茶,建立了稳定的茶叶生产基地。邹氏家祠内至今仍存有朝廷封诰、茶业经营记录、扁担、麻索等物。贯穿下梅村古茶市的当溪,水面宽不过8米、长度仅1000米的人工运河拥有8个装卸码头,当溪与村口的梅溪水路呈“丁”字形交汇,从此处的“景隆号”码头起运的茶叶经崇安县城验押后,经由北上船帮、车帮、驼帮的转运,穿过西伯利亚地区到达圣彼得堡。

  “万里茶道”以茶为媒,密切了沿线各地各民族以及国家间的联系。福建武夷山、江西与湖北交界的幕阜山、湖南西部的雪峰山、湖北与湖南交界的武陵山,都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这些地区居住着汉、土家、苗、白、畲等民族。沿着“万里茶道”,茶叶一路北上,在汉、蒙古、回、满等各民族茶商的努力下,让东方香茗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共享的财富。

  茶业协作,走向共同富裕

4月11日,福鼎市太姥山镇方家山村村民在采摘白茶。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历史上,闽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今天,闽茶又在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根据党中央部署,1995年,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1996年起,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1999年开始,福建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援受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深化茶业协作,积极探索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之路,推进共同富裕。

  闽宁协作以来,两地茶文化交流、茶产业协作持续深化。2016年,武夷山市政府携17家知名茶企参加第三届银川茶博会,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等上百种名茶亮相银川。2022年,闽宁茶叶合作签约仪式在福建省漳州茶厂举行。漳州茶厂计划在宁夏建立10家以上分销店,为宁夏培训评茶师、茶艺师。2023年,宁夏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企业签订枸杞红茶研发和市场拓展合作协议,深化两地特色茶产业合作。

  闽疆两地融合特色资源,研制出新“援疆茶”。在福建省“援疆茶”科技特派员团队、福建省三明市援疆力量支持下,2020年,新疆玛纳斯县引进茶企业,立足本地自然资源,采用福建传统制茶技艺,创新研制了枸杞叶红茶、沙枣叶红茶、沙棘叶红茶等10个系列的“援疆茶”,颇受茶饮爱好者喜爱。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漳州分指挥部把“茶润天山”作为文化润疆的创新载体,定期组织茶艺培训、成立茶文化交流中心、开设茶文化讲座等,传播茶文化。2023年,在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的推动下,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组织代表团参加了在武夷山举办的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深化茶产业交流合作。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易贡茶区,有一片福建高香茶树品种引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园。这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对口帮扶项目。2021年,在福建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易贡茶区引种了金牡丹、黄玫瑰等11个福建无性系茶树良种,成活率达95%以上,实现了福建高香型多茶类无性系茶树品种在西藏种植零的突破。同年,福建省科技厅对口帮扶科技专项——昌都市高原生态茶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洛隆组从泉州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引进了“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江山美人”“梅占”“毛蟹”等6个品种2万多棵茶苗,在洛隆县进行驯化。通过技术攻关,闽茶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闽茶通万里,茶香和天下。闽茶见证了闽台亲缘,搭建了友谊之桥,还将进一步探索共富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