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得丨古代劳动者图鉴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许玲玉 发布日期:2024-05-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简洁的箴言,是古人的谆谆教诲,更是对劳动价值的深刻颂扬。东汉的张衡在《应间》中提出了相似的见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些古训,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信念,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珍视劳动、自强不息。

  在这个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以文物为桥梁,去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劳动身影,感受他们或自在、或专注、或欢乐的劳动氛围,领略他们在平凡岗位中所展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耕种图”壁画砖》:

    一场穿越千年的“农耕直播”

       

图片

  ▲“耕种图”壁画砖(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这块魏晋耕种图壁画砖以细腻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极具力量感的刻画,生动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欣欣向荣的春耕劳作场景。

  画面中犁地用二牛抬杠式的辕犁,多见于汉代画像石中。据《史记》记载,魏晋时期此地农业已深受关中农业习俗的影响。

 

  《蚕织图》局部:

         织锦中的“翘脚趾”      

 

图片

  ▲南宋楼璹所作《蚕织图》局部—挽花(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蚕织图》细致地记录了宋代时,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的古代蚕织生产技术。图中的挽花机是织造的重要工具,挽花机前,有一端坐的妇女正在全神贯注地操机挽提,机上方坐着一个光着脚的小孩,正憋足了力气挽提经线,努力到“翘脚趾”,好像在说:“看,我也能帮忙呢!”

 

  《庖厨俑》:

  今天,你“摸鱼”了吗?

 

图片

  ▲东汉庖厨俑(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位凭真本事“摸鱼”的东汉庖厨,头戴时尚单品卷云冠,双袖上挽,右手持刀,左手按鱼,简直是厨房里最靓的仔。

  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是汉代“天府之国”富足安定的真实写照,也仿佛在对今天的“打工人”说:适度“摸鱼”,有益健康哦!

 

      《彩绘劳动妇女泥俑群》

       唐代吐鲁番女子的厨艺“写真”  

 

图片

  ▲彩绘劳动妇女泥俑群(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这组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泥俑,生动再现了唐代吐鲁番妇女舂粮、簸粮、推磨、擀面、烙饼的全过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形象十分传神,堪称“唐代女子厨艺写真”。她们用辛勤的劳动告诉后人:每一粒粮食,都值得尊重。   

 

  《冶铁图》:

  铁匠的“炉火纯青”秀

 

图片

  ▲榆林窟第3窟东壁—五十一面观音变之风箱与冶铁图(西夏)(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据记载,西夏冶铁业规模不小,水平较高。这幅绘于榆林窟第3窟东壁的冶铁图,图中竖立着高大立柜式风箱,风箱一侧的鼓风手坐在方石上,一只手用力拉动风箱,一只手正在给炉火中添柴;另一侧,两个年轻人面对面站着正在锻铁,我们似乎能够听见他们俩一前一后重锤落到生铁上,叮当作响之声不绝于耳。   

 

  《锔缸图页》: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图片

  ▲明人《锔缸图页》(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锔缸”,属民间七十二行之一,是古代百姓生活所必需的行当。图中匠人们手中的金刚石钻头,便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由来。

  如今,物质资源不断丰富,锔补行当也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但其背后崇尚节俭、惜物保福的传统美德,仍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弘扬。

 

 《胡人腾空马》

   古代“快递小哥”的长安追梦之旅

 

图片

  ▲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图片来源:西安博物院)

  三彩腾空马中的少年骑着心爱的骏马,手起鞭落,策马飞奔,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人急奔长安的繁忙身影。

  蓝衣少年从发型和穿着上看,像是一个胡人小哥,他脸上的兴奋之情,宛如诗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所描绘的那般畅快淋漓。通过这件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一窥唐代在开放、包容政策下,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跃景象。

 

  《卖眼药图》

  打广告,我可是专业的

 

图片

  ▲南宋《卖眼药图》 (图片来源:中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卖眼药图》中这位浑身挂着眼睛图案的“眼科医生”,实际上是南宋杂剧《眼药酸》中的角色。他身上挂着的“眼睛”,既是装眼药的药袋,也是一种“招牌”。

  为宣传而绘制的广告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比西方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了几百年。《卖眼药图》就是这样一幅广告画。画家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将戏剧场景重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商品经济繁盛、娱乐活动丰富的宋代。

 

   《击鼓说唱俑》

    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

 

图片

  ▲东汉击鼓说唱俑(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喜气洋洋、笑容可掬,整体动作夸张而生动,展现出一种活泼诙谐的憨厚之态,是当地人性格特征的鲜活呈现。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在今日也值得点赞。  

 

  《散乐图》:

  大型Live现场的时尚“混搭风”

 

图片

  ▲河北省宣化下八里张世卿辽墓东壁的《散乐图》(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这幅辽代散乐图为我们呈现了完整的12人散乐表演阵容,其中11人各持一种乐器,另一人在前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物身着汉服,戴幞头,手中拿的也是中原地区的乐器,可那窄窄的袖口,却流露出浓浓的契丹服饰风情。这场盛大音乐会让我们看到了辽代的时尚“混搭风”,见证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这些跨越千年的劳作场景,是中国古代无数普通劳动者生活的写照,他们成就了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中华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古老的劳动方式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劳动者们展现出的勤奋与勇气、对生活的热爱却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今天,让我们为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点赞!愿每个人都能“劳”有所得,心中有梦想,手中有力量。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