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独龙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农夫 发布日期:2024-05-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独龙江乡新貌。 胡超摄

  阳春三月,我去了独龙族的聚居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并在江边住了一晚。

  独龙族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民族,人数从未超过万人,而且绝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没离开过独龙江乡;

  独龙族是“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谓“一步跨千年”;

  独龙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西北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直到现在那里还生活着早年脸上纹有青蓝色图样的“文面女”;

  旧社会,他们曾被称为“俅人”,新中国成立后才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当初还没有自己的族名,后来由周恩来总理确定为独龙族;

他们聚居的独龙江河谷,深藏在雪山之间,两边高耸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成了“天堑”,曾经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

  而如今,在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独龙族实现了整族、整乡脱贫,独龙江乡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第二次“一步跨千年”。

  因为这些原因,我一直想去一下独龙江,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也看看独龙族群众脱贫以后的生活变化。今天,终于得以成行。

  下午3点,我们的汽车从贡山县城出发了。汽车一路向西南,迂回绕转向着高黎贡山攀爬,县城到乡里只有80公里,却足足有将近800道弯儿。有些地方的公路紧紧贴着山崖,一面是山势险峻的悬崖峭壁,一面是云雾缭绕的松涛幽谷。高山峡谷、涧水飞流、古树经年、奇石耸立,风光是罕见的奇异壮美,路却也是实打实的惊险。

  不过,想想现在的路险归险,至少实现了全年通车,单程两三个小时就到了,而在10年前,独龙族人进出一趟,还要翻越高黎贡山,汽车也要开上一整天。这还仅限于夏季,从深秋到第二年春天,4300多米的高黎贡山成为茫茫的冰雪世界,汽车无法翻越通行。独龙江乡每年有半年时间孤悬在外,与县城是隔绝的。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独龙江乡只有几千人,但那里是我国唯一一个独龙族聚居区,是独龙族世代居住的家园、文明传承的故土、民族印记的地域载体、祖国大家庭的一块热土,成本再高,路也一定要修。

  2015年,这条承载着独龙族人民千百年期盼的路终于改建开通了。现在的新路,在雪线以下海拔3000米处凿通6.68公里隧道,汽车全年都可以通过隧道在高黎贡山腹地穿行,彻底结束了半年大雪封路的历史。

  傍晚6时许,夕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开了近3个小时,穿越了高黎贡山,也穿越了时空历史,来到这片令人向往的边陲秘境,看到湍流激荡的独龙江。

  原来,独龙江就在著名的“三江并流”边上。在这个拥有特殊地理风貌的区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约200公里,在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川”字,而独龙江就是在这个“川”字西边的“第四江”。

  独龙江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由西藏察隅地区的两条河自海拔3000多米处向东南急冲而下,汇合而成。独龙江依山就势,一路奔流,穿越我国云南省境内,流经缅甸,最后注入印度洋。

  我对独龙族的了解,始于贡山县一位老县长,他叫高德荣,与我同年,他的家就在独龙江乡。高德荣从本世纪初开始,带着族人种植草果,将草果卖到山外赚钱,后来发展成独龙族重要的特色产业,他也被称为“草果县长”。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2019年国庆节。那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隆重举行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习近平主席亲自为功勋人物代表颁发奖章。当天的人民大会堂国旗飘扬,礼乐齐奏,庄严而热烈。我在现场观礼,深深地为他们感动,也深深地为来自农村基层的英模代表骄傲。高德荣获得了“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我们相识了。

  所以,这次去之前我就说,要去看看高德荣老县长。听说他从县长岗位退下来以后就不住县城了,和老伴一起回到独龙江乡,在乡里生活。

  那天我到了乡里,就见到了高德荣。我们一起共进晚餐,回忆起2019年他在人民大会堂的光荣时刻,都很高兴。说起独龙族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他的言谈笑貌中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也充满了作为祖国大家庭一员的自豪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自内心的认同。

  送过老县长回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但街上还是亮亮堂堂、热热闹闹的,我信步走进了一户农家。

  在这么多年的调研中,不管时间多紧张,我都要尽量到农户家里看看。打开冰箱、掀开锅盖,更能感受到他们真实的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看看家里的客厅、厕所、院落,又能真切体会到他们的生活。

  摆脱贫困、正在走向富裕的独龙族人,日常生活已经和山外差不多了。在夜色里也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房子是新建的,院子归置得整整齐齐,房前屋后种着菜,院墙上还种上了花。厕所在院子里,也是改过的整体组装厕所。

  我们进去的时候,一家三口刚刚吃完饭,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见有客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坐。我和他们拉起家常,自然询问起生产和收入情况。男主人给我算着一笔笔账,两口子在家种草果,儿子初中毕业在县城打工,政府还有直接补贴,家里的日子过得还可以。

  当晚,我们住在乡里一个民宿客栈。房子就建在独龙江边,那一段水势落差不是很大,白天能看到碧绿清澈的江水缓缓奔流,晚上潺湲的水声不绝于耳,却不觉得喧闹,反而更显宁静。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独龙族由于客观地理条件的原因,曾经长期闭塞,但她从不孤独。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是由56个民族共同书写的,每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性、民族风貌,但同时56个民族又是一个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华文明;看向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必然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由小康而现代化,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上也一个都不能少,独龙族不会被落下。

  山里的夜晚好像格外深幽,夜半时分,听着窗外亘古不息的流水声,任思绪徜徉,心境也变得十分辽远,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便是如此吧。

  那一晚,在这个祖国的边陲之乡,我睡得很踏实。工作这么多年,尽管时常外出调研,但真正能在乡里住下的机会并不多;而独龙江乡地处偏远、山阻水隔,能走进来又能留宿的也不多。这,大概也是我和独龙江的缘分吧!

  第二天一早,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醒来,我们准备去看草果产业。长期观察研究农业农村问题,我始终认为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产业振兴了,乡村才能振兴。

  草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一串有几十个,不过是贴近地面长在根部。果实晒干了就变成一种香料,我们在饭店吃的火锅、炖的肉,很多就放了草果。

  独龙江河谷雨量充沛,气候很适合草果生长,附近的山上都种满了草果,高的能长到2-3米。在高大苍翠的乔木林间种满葱绿的草果,本身就是一大风景。草果每年春天发芽生长,10月份开始采摘,鲜果1斤能卖到3-5元,一亩能收四五百斤,每亩净收益达到千元左右,很是可观。草果种植后管理相对简单,但长在山上,采收是个难题。

  我们去看的那座山,也在独龙江畔。山很陡,有的地方坡度能到30度,地又湿滑,空手走起来都很困难。虽然独龙族常年采摘狩猎,善于爬山,但是要把草果从山上一箩筐一箩筐背下来,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那已经是陈年旧事了,现在,政府支持他们在山上建起了索道,采摘的草果挂上溜索就能自动下山,再也不用肩背手扛了。

  鲜果摘下来还要晒干,过去独龙江乡漫山遍野都晒着草果,现在当地引入了烘干加工厂,那种场景已很难见到。不但如此,他们还引入企业做深度开发,用草果做汤,做茶,酿酒,还能提炼精油、制作化妆品……

  这些年来,独龙江乡发展了8万多亩草果,全乡4000多人,平均每个人有十几二十亩,草果成为他们脱贫的主要产业、致富的主要来源。

  第二天上午,风和日丽,我们沿着独龙江向下游方向,去到一个叫孔当村的村寨走访。独龙江乡算上乡政府所在地只有4个行政村。孔当村就在独龙江边上,风景秀丽,江水是碧玉一样的颜色,拍打着岸边的巨石,激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江上还有一座很有民族特色的吊索桥,有游客在桥上玩耍拍照。

  我们走进一家民宿,院子不算大,种着各种蔬菜。三栋房屋,主人住一栋,两栋是民宿。当时气温还不是很高,游客就已经不少了。白天去河边玩,到了饭点就回来吃农家绿色饭菜、住民族特色房子,不亦乐乎。

  经营民宿的是夫妻俩,男主人叫普清华,独龙族,个子不高,有些清瘦。谈起现在的生活满腔感慨,他告诉我说这里过去都是草窝子,别说游客,自己都住不下去。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给补贴重建了房子,路通了,网络也通了,银行还给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帮他们搞民宿、搞旅游。现在,游客订房也可以通过微信来联系,和山外一样方便。在这个10年前还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这简直不可想象。

  现在的独龙江乡,公共设施日渐齐全,群众生活也很方便。虽然本地产出的农产品有限,但是乡里建起了农产品综合市场。市场是一个地方生活水平的标志。返程前,我专门到市场里面转了转。感觉市场很大,硬件设施看上去与内地的市场相比也不差,什么都有,连广东的热带水果、新疆的哈密瓜、山东的黄瓜茄子都有。交通条件好了,从外面运货来也方便了,猪肉都是当天早晨四五点钟从县城里拉来新鲜的,正好八点到达市场开始卖,价钱也不贵。

  在政府支持和对口地区的援建帮扶下,独龙江乡的小学和幼儿园都很宽敞漂亮,校舍园舍紧挨着,现代建筑,民族风格,就在独龙江边。小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外面调进来的,除了文化课,学校还开起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每天早上,琅琅读书声就会从一间间教室里传出来。相信这一代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长大的独龙族孩子,一定能打开眼界、更有知识。

  千百年来,独龙江犹如一条青色的长龙,在群山间澎湃激扬,奔流向前。水向西南而人望东北。这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少数民族,深深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而他们也向着东北,遥望北京,感受着党和国家的关怀,共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感恩共产党是独龙族人的共同心声。我去到的农户家里,最醒目的位置都挂着一张照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前在昆明接见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和群众代表的照片,独龙族人心里充满了对党、对国家最真挚最朴素的感恩之情。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的精神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历史老照片上的记录不同,现在的独龙族人,脸上有笑,眼中有光,整个民族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第二天中午,我们就要离开独龙江乡了,老县长高德荣又带人端着一盘子酒,赶到路口送我们。说是酒,其实是独龙族特有的饮料。这是当地民族习俗,为远行的客人端上一杯送行酒。举杯同祝,相拥握别。再见了老县长,再见了独龙江!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