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丝路雄关脚下,书写互嵌新篇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闫立成 发布日期:2024-05-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甘肃省嘉峪关市有着“戈壁明珠”美誉,孕育出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等多元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嘉峪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新起点上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打造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有力推动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推动文化嵌入,思想融合

  今年1月,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启动了“跟着中国国家地理看嘉峪关”研学游活动。“我知道关城有外城、内城、瓮城、罗城等,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用途。”来自广东的研学团成员说。学生们走进嘉峪关关城,攀登“长城倒挂、铁壁悬空”的悬壁长城,近距离观看“万里长城第一墩”,深入了解了嘉峪关所代表的长城文化。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深挖长城文化蕴含的各民族共生、共融、共存的历史,融入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活动筹备等,推动思想文化互嵌式融合——

  实施“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我在嘉峪关画长城”“我在嘉峪关颂长城”三大活动,培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特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成功打造6个市级研学基地。

  编辑出版《嘉峪关筑城史》等十余种专著,完成《长城精神研究》等十余个省级课题,编印嘉峪关民族团结故事读本,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拍摄纪录片、创作歌曲舞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依托关城景区、长城博物馆讲好长城内外各民族互嵌共融的故事,深入开展“文化+创建”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此外,嘉峪关市整合丝路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提升全域旅游品质。依托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主题乐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提升、演绎、创新,精心打造民俗风情展示区以及《缤纷华夏》《魅力戏曲》等精品文化项目,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有机融入景区、景点。

  “通过打造‘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靓丽品牌,使各族群众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嘉峪关市民宗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推动空间嵌入,安居乐业

  “以前这里长满了杂草,美化绿化之后,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好了!”谈及家门口建成的“口袋公园”,东安社区居民李女士称赞道。

  近年来,嘉峪关市顺应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大趋势,在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上聚力用劲,改造提升老旧居民小区,深入实施小区微更新民生项目,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人文环境优美、生活空间整洁的环境。按照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部署,嘉峪关市精细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和“口袋公园”,硬设施和软环境实现“双提升”,让群众乐享更多的“绿色福利”,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嘉峪关市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11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之一。

  为更好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嘉峪关出台《雄关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盘活用好社区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嵌入式打造集休闲、娱乐、应急等服务于一体的“雄关红石榴”驿站——“暖心驿站”“红色驿站”“惠民驿站”,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平台。

  嘉峪关的幸福感,不仅充盈在城市,也溢满乡村。嘉峪关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围绕“农民市民化”全面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布局。如今,嘉峪关市城镇化率达到94.47%,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前5位。

  城市和乡村不断融合、城乡收入差距日渐缩小。闲暇时,各族群众在梨花海里吃烧烤、葵花地边跳锅庄、农家乐里采摘,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硕果。

  在促进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嘉峪关市坚持均衡性布局,推动公共服务互嵌式共享。基本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实现全覆盖,集公共服务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高效能的优质服务。街道社区深入开展“敲门行动”,了解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就业落户、就医就学、房屋租赁等难题。与甘南州、临夏州等地加强协作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社会嵌入,共治共享

  “这里解决问题真是又快又方便!”近日,在嘉峪关市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门口,市民张哈开木说,他在2019年打工时受了工伤,后因赔偿剩余款未支付等原因,与用工方发生争执。今年3月,嘉峪关市综治中心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及矛盾争议点的情况下,从法理和情理角度出发,经过耐心细致调解,最终双方在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服务大厅现场达成和解协议,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嘉峪关市诉调对接服务大厅运行8个多月以来,成功调解了3000多起矛盾纠纷。从起诉到调解,再到司法确认,群众只需要“进一扇门”,并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以及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嘉峪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和“三官一律”进社区机制,创新提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目标,按照试点引路、以点及面的思路,选定5个社区作为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试点样板,构建起阵地坚实、机制顺畅、流程规范、人员齐备、宣传有力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格局,实现了基层矛盾纠纷消除于前端、化解在“家门口”。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还创新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民族团结带动长治久安的有效路径,深入实施各族群众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吸纳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事务、熟悉社情民意的各民族群众进入网格员队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将社区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扣主线,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保障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绘就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繁荣发展的和谐画卷。”嘉峪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江玉花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