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节日——屈原文化与端午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郑承志 李郑迪 发布日期:2024-06-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大宁古城水域,参赛队伍在进行划龙舟比赛。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包粽子、迎佳节,神州处处飘粽香。肖伟摄

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嘉宾与当地居民共同诵读屈原作品《离骚》。郑家裕摄

屈原(中国画)刘旦宅

  又到一年端午时,中华大地上已是一番热闹景象。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端午节意义重大,有“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比年大”一说,至今沿袭了祭屈原、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千百年来,每逢端午节,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追思祭奠伟大的诗人屈原,传承爱国情怀,涵养高尚情操。屈原忠贞爱国、心系百姓、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1、“节分端午自谁言”

  唐代诗人文秀发出灵魂之问:“节分端午自谁言?”端午起源究竟是什么?端午真的不能说“快乐”吗?

  端午节源远流长,影响地域广大,源头究竟来自何处众说纷纭,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起源说当属纪念屈原。

  闻一多曾说,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唯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

  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这就是说,屈原和楚王是同一祖先,同为王室本家。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因此当上纵约长;对内实施改革,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然而,他的改革遭遇楚国贵族保守派反对,再加上秦国也不愿屈原等贤能之士促楚国强大,遂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遭遇贬官、流放。

  政治失意,本可“变心以从俗”,远走他乡,屈原却将出生地之乡国,出仕地之君国,祖籍、祖灵所在祖国有机统一,九死未悔捍卫家国。

  他发愤以抒情,将自己的个人际遇、腐朽现实以及美政理想、爱国情怀、民本思想等诉诸笔端,以民歌题材创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开创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也完成了由失意政治家到伟大诗人的转变。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得知楚都被占、先王陵墓被毁,自感复国无望,怀石自沉。

  因为屈原,中国文学从集体吟唱走向个性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从雅颂贵族唱诵到民间民歌题材,让中国文人从此有了“骚人”的雅称。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闻一多则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屈原,让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敬仰。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史学家司马迁专程来到湖南汨罗江河伯潭,凭吊屈原。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先后来到屈原诞生地湖北秭归凭吊。苏轼也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两千多年后,诗人、学者余光中从台湾来到湖南汨罗和湖北秭归,凭吊他心中的伟大诗人。他感慨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我觉得我现在写诗,是在参加一场接力赛。这个接力棒从屈原传下来,一路李白,一路苏东坡。现在传到我们手上,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因为传得太慢而传不给后人。因为这是整体的民族文化感。”

  屈原是中华民族至今还在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纪念屈原也成为屈原精神与当下有效的连接点——激励中华儿女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让求索精神不断创造出现实价值。

  2、“屈平辞赋悬日月”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发端于先秦时期,历经两汉、魏晋时期多种习俗、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和融合,至南朝梁代基本定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屈原精神更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肌理。

  屈原最影响后人的地方,在于他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忠心向国、情牵百姓、廉洁清正,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

  事实上,屈原及其作品早已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生活范式之一。中国人取名素有“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如梅兰芳、周信芳、戴望舒、朱自清、胡绳、南怀瑾、郑愁予等不一而足。

  不仅人名,行吟阁、求索溪、濯缨台等地名,嘉树学校、正则学校、灵均中学等校名,离湖读骚、芝兰谷、九畹

  溪等景区景点名,都出自屈原的诗句。

  除了命名,读屈原辞赋,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标配。李白在《江上吟》一诗中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晋人王孝伯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把中国统一着。”

  20世纪40年代,文艺界为了纪念屈原,将端午这天定为“中华诗人节”。1941年5月30日,《新华日报》刊出老舍等人撰写、郭沫若修订的《诗人节缘起》,满怀激情描绘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堪称典范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明确提炼出以“爱国家爱民族”为内涵的“屈原精神”。

  1942年,郭沫若创作话剧《屈原》,以屈原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故事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话剧激发和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无论端午节还是诗人节,屈原之精神作为节日灵魂已经不可撼动。

  3、“此地犹闻兰芝香”

  端午起源纷繁复杂,最终屈原精神成为节日的灵魂。究其根本,在于屈原在“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士无常君、国无定臣、邦无恒交的时代,没有从俗以楚材晋用、朝秦暮楚、周游列国,而是在去与留的抉择中,选择与故国、与人民在一起,在势与道的选择中,选择以道抗势、以身殉道,在生与死的选择中,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抗争,唤醒民众。

  屈原文化和端午习俗在我国古代就已“走出去”。至迟在奈良时代,《楚辞》即传入日本,受到广泛的喜爱,并对日本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事记·神代记》中就出现了《渔父》的辞句,《日本书记》中又有《河伯》的辞句。约三国时期,《楚辞》传到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文人墨客大谈“诗变为骚”,手口不离屈骚。

  越南阮朝文豪阮攸在200多年前出使中国时曾作诗云:“好修人去二千载,此地犹闻兰芝香。”

  当今社会,端午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也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遗的节日。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打包申报,分别是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的“西塞神舟会”、湖南岳阳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苏州端午习俗”。

  在此之前——2005年11月,韩国成功申遗“江陵端午祭”,申遗报告中明确表示:“端午节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1500多年了。”源于中国端午习俗的江陵端午祭,随发展而逐步融入地域文化,并不断改良,形成与中国端午有一定差异的节日习俗与文化。

  端午,一个节日,两项人类非遗,成为一段文化交流佳话。

  2020年,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再次引起世界对屈原及其作品与思想的关注。

  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划入了奥运赛场。“龙舟入奥”,从另一个角度传承发展了端午习俗。

  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在湖北秭归举办,来自美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健儿在屈原故里交流文化,共享节日喜悦。

  运动与健康,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忠诚与爱国,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端午,从历史走来,鲜活于当下。

  端午,从地方走来,影响着世界。

  (作者郑承志系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李郑迪系武汉工程大学教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