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的旅行日志】俯仰之间 往事越千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蒙曼 发布日期:2024-07-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6月27日,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到米林县派镇索松村,雨。

  早晨从墨脱出发,第一个目标原本是果果塘,想去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结果当地的同志打来电话说,雨太大,什么也看不到。我们只好作罢。第二个目标是背崩乡格林村,我们原本想去看“直刺蓝天”的南迦巴瓦峰,还想去找到那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拍一段视频,让大家跟我们一起领略墨脱的热带雨林风光。结果,因为雨一直下个不停,南迦巴瓦峰成了羞答答的少女,不肯露出真容;而那棵“神树”因为距离主干道太远,下了车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忙着赶行程,也只好作罢。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真是一再受挫。可是,旅行也罢,人生也罢,原本就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按计划进行。上小学时我们都写过自己的理想,试问又有几人能真正实现呢?可是,就算不停地偏离最初的梦想,我们照样大踏步往前走,一路发现新的风景,也感受到新的惊喜。

雅鲁藏布大峡谷起点。

  今天,我们没有看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却看到了在峡谷中流动的云河;没看到南迦巴瓦峰,但看到了一条巨大的瀑布,我没能记住它的藏文名字,但我知道它的汉文名叫“老村瀑布”。当地的门巴族同胞每年都会到瀑布旁追思祖先。他们认为,人去世之后,灵魂会到这条瀑布前作最后的盘旋,再彻底离开这个世界。万物有灵,这种原始宗教信仰,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这让我突然觉得,那瀑布仿佛有了生命,确切地说,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

  中午,我们到背崩乡小学与师生进行座谈。这所小学始建于1976年,当时只有20个学生、1位老师。自1998年学校得到上海爱心人士和上海印钞厂的资助后,发展成为一所生机勃勃的希望小学,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见证和生动诠释。

  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有200多名学生。由于背崩乡地域辽阔,居民分散,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安全,也为了方便,孩子们从小就寄宿在学校。老师会安排一家的兄弟、姐妹或是同村的孩子住在一起。总之,不是按班级住宿,而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生活,让离开父母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更多温暖。我想,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好方式。

尼池古秀寺所藏清道光年间的《五台山圣境全图》。

  跟孩子们告别的时候,我指着学校背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教他们背了一首毛主席的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高人为峰,衷心希望他们能够走上高山之巅,拥有比父辈更多彩的人生。

  下午,我们穿过多雄拉隧道,从喜马拉雅山南坡回到北坡。一路的风景,集雪山、飞瀑、溪流、森林、牧场、雪墙于一体,绮丽雄伟。从多雄拉隧道出来,气候一下子变得干爽起来,迎上来的藏族同胞身着工布盛装,这是工布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派镇大渡卡遗址,我们仰观当年工布王和波密王打仗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又俯视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看雅江静水流深,两岸田畴纵横,有如棋局。

  俯仰之间,往事越千年。我们这几天其实就是绕着南迦巴瓦峰走,此刻,兜兜转转,神秘的南迦巴瓦峰又出现在面前。明天,会不会云开雾散,让我们一睹芳容呢?

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到米林县派镇索松村沿途风光。

  

6月28日,从林芝市米林县派镇到鲁朗镇,雨。

  这一路,有神秘的南迦巴瓦雪山,有雅鲁藏布江北岸令人瞠目结舌的丹娘佛掌沙丘,还有美得像画卷一样的高山草场鲁朗小镇,这些景观让人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生出无限的崇拜与感激之情。

  在鲁朗小镇,想跟大家分享两个人文故事:一个是尼池古秀寺,这是一座融汇了多种文化元素的苯教古寺;另一个是游记小说《艽野尘梦》,这是一个有关大时代、生死恋以及荒野求生的故事。

  先说尼池古秀寺。尼池古秀,意思是八瓣莲花上的寺院,原本是一座苯教寺院,因为受佛教的影响,如今已经看不出太多苯教的痕迹。这座寺院现在致力于收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文物,其中有一件道光年间的《五台山圣境全图》,着实令人惊叹。佛教里五台山号称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在汉传佛教中是“华严三圣”之一,而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密号“吉祥金刚”,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转生。因此,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把五台山奉为圣地,不仅在山上修建了各自的佛寺,还画有各种样式的五台山图。

  很多人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凭借敦煌壁画上的五台山图找到山西佛光寺的故事。但大家大概率不知道,尼池古秀寺也有一幅《五台山圣境全图》,这是根据五台山慈福寺喇嘛桑格阿麻格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制的图版印制的。这张图里有大小寺庙丛林,还有帝王行宫和世俗村庄。此前,我只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这幅图,没想到尼池古秀寺居然也有一幅,图中还有汉、藏、蒙古三种文字的题款,这不就是那个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吗?我们同行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任昳霏是古地图专家,马上就跟寺院的喇嘛阿扎建立联系,两个人打算共同研究一下这幅图,这又是新时代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了。

  再说《艽野尘梦》,这是“湘西王”陈渠珍在1936年写成的一本自传体回忆录。清朝末年,陈渠珍随军从四川到西藏驻防,和当地的藏族女子西原相爱并结为夫妻。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一片混乱,陈渠珍想回四川,但他不敢再走川藏线,只好选择北上,从荒无人烟的羌塘大草原返回。这一路走得艰苦卓绝,以两组数字为例:一是陈渠珍一行1911年10月从西藏江达出发,一直到1912年6月24日才到达丹噶尔厅(今青海湟源县),历时7个多月。二是他们出发的时候有115人,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到达湟源县时只剩下7个人。眼看就要苦尽甘来,西原姑娘却染上了当时无药可救的天花,病死在陕西西安,年仅19岁,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为什么在鲁朗跟大家说《艽野尘梦》的故事呢?因为鲁朗就是西原姑娘的故乡。当年,她就是在这儿表演骑马拔杆,才被陈渠珍一眼看中。再说说这位“湘西王”,陈渠珍还有一个身份,他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官。当年,正是因为他资助自己的文书沈从文去北京闯荡,才为我们留下一位文坛巨匠。陈渠珍不仅有眼光,还有才华,他的文章跟沈从文的文章一样精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