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人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白庚胜 发布日期:2024-10-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蜜蜂凤仙图(绢本设色) 姜泓

  与马蜂人见人恨、人人喊打不同,蜜蜂是另一类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不仅性格温和,采花授粉,酿造蜂蜜,还具有忠诚之心、牺牲精神,团结协作之操守,和平和谐之美德。蜜蜂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甜甜的蜜,纳西族人称它为“班”,纳西语中“班”与汉语“甜”同音同义,既指蜜蜂,又指蜂蜜,令人喜欢。是啊,甜甜蜜蜜的味道、甜甜蜜蜜的笑脸、甜甜蜜蜜的话语、甜甜蜜蜜的生活,又有谁不喜欢呢?

  蜂巢内有成千上万只蜂,它们以蜂王为中心、雄蜂为辅臣、工蜂为普通劳动者,分工明确、体系严密。众蜂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享其利,形成了巨大的合力,维持着巢内的良好秩序,保障着整个蜂群的生存及运转。巢内蜂群会变得越来越大,但仍相安无事,和谐劳作;蜂蜜产得越来越多,但仍无争利者。每当看到村邻养有几窝乃至十几窝蜜蜂,满园蜂飞、盈院蜂鸣,我便情不自禁投去羡慕的眼光,同时被众蜜蜂的团结力量所感动。

  蜜蜂群也有分离的时候,但那绝不是分裂,而是由于老巢中的蜜蜂越来越多,以至于有限的空间拥挤不堪,只好另寻新址,建立新的蜂巢,正如兄弟众多的人家分庭设户、另立灶堂。

  蜜蜂分巢之前,一般先由“寻居蜂”到各户人家寻找地方。“寻居蜂”分头行动,有时一只蜜蜂绕着一家的家庭成员不快不慢地飞翔,翅膀扇动的声音柔和悦耳,这可能是在试探与这家的成员是否气息相通、缘分相投。然后,“寻居蜂”会去房梁头、照壁上的遮风避雨处,找寻可以筑巢的洞子与平台。如果合意,它们就会像侦察兵一样,飞回老巢报告,并引来越来越多的蜜蜂安家。假如不称心,便会飞开,去探访下一个目标。为了迎候“寻居蜂”前来送喜气和宝贝,纳西族人家总喜欢在照壁半腰留置一两个长宽各两尺左右的洞,甚至抹上一些蜂蜜,以引诱蜜蜂前来安家落户。

  那些有蜜蜂入住的人家,会先用盖板将蜂洞封住并抹上灶灰泥,只在外侧左上角开一个口供蜜蜂进出,为的是防止蚂蚁、蟑螂、蜈蚣、老鼠等入侵,等到取蜜时再将封板打开。一旦定居之后,这些蜜蜂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主人必须对它们照顾有加:不许把厕所建在蜂巢近处,不许在蜂巢旁杀鸡、宰猪、屠羊,不许在院内撒药粉驱蝇赶蚊;还要在蜂巢出入口上方放置防护板,防止大风折断蜜蜂的翅膀和大雨淋湿蜜蜂的腰身;并于冬天花谢期间在蜂巢外侧放置糖水,这丝毫不亚于蚕农对蚕宝宝的照料。

  纳西族《东巴经》中的“不要用火烧树洞里的蜜蜂”、纳西族史诗《创世纪》中的“在天气未热起来以前,蜂不把家搬”等记载,描述了纳西先民对蜜蜂的保护,并阐述了东方蜜蜂的迁飞与气候的关系。

  为了招财进宝、家运兴隆,更为了解馋、补充营养,我记得小时候我家也在院墙上预留了好几个供筑蜂巢的墙洞。年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家中也有“寻居蜂”飞来飞去,在我被“寻居蜂”缠身绕飞时,母亲还提醒不要捉它。遗憾的是或许因为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服药散发的味道,我家老是没有被他们相中,墙洞始终空空如也。

  蜂巢内也会偶然出现争斗,可能是马蜂寻蜜味入侵其内,遭到众工蜂的围剿与绞杀;或雄蜂间为争夺与蜂后的交配权发生冲突。有时,寄住的主人家发生灾祸、不和,也会导致它们集体出逃,一夜之间不知所踪,只留下全家人抱憾。为此,纳西族民间留有“石头不热,蜜蜂不逃”的俗语。

  有时候,主人家会进行人工干预,从老巢分离出部分蜜蜂另起炉灶,以减少老巢的生存空间压力,同时增强蜜蜂的繁殖能力。主人先身洒盐水、手提竹篓,引小蜂后及小雄蜂入内;然后再在蜂巢下点香,把部分工蜂诱入篓内;最后,把它们整体迁移到预先整好的蜂箱或墙洞中。

  入住之后,新蜂巢内很快建立起以新蜂后为中心的秩序。一部分工蜂忙于在巢内用分泌物建夹层、盖六角棱形房,担负站岗、巡查、筑壳、清扫等任务,而绝大多数工蜂则要外出采花粉,供给全巢蜜蜂食用及用于制蜡、酿蜜。工蜂的另一大贡献是在花丛中授粉,极大地促成了植物的繁殖生长,令草卉树木及农作物花盛果硕。

  工蜂虽然体小翅薄,但飞行速度极快。几年前,有一次乘坐时速达120公里的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时,我曾亲眼见证一辆并行的货车所载蜂箱后面黑乎乎的蜂流尾随飞行,速度令人咋舌。工蜂的记忆力还极强,善辨方向,耐力好,并长于识别毒花好花。蜂后是蜂巢里唯一的雌性,它个头大,负责全巢的组织管理,以及在每个六角棱形房里产卵繁育。雄蜂则体格略小,一巢三四只,担负着保护蜂后的任务。如果有外敌入侵或有同类挑战,它们便会奋不顾身嘴咬蜇叮,直至杀身成仁。

  纳西族民间长诗“大调十八调”中的《蜂花相会》,就描述了蜜蜂的采花习性和特点,也象征了纳西族青年的品格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在童年时代,虽然对“蜂蜜醮粑粑”之类的俗语耳熟能详,也曾背着母亲与姐姐偷偷品尝她们用来擦脸的蜂蜜,但并没有亲眼见过割蜂饼、取蜜汁,只稔熟蜂蜜的诱人清香。直到后来在一个叫文海的山村当老师后,我才被一位当地土生土长的同事领到家中,目睹了割蜂巢取蜜的全过程,并于人生中第一次饱尝了鲜蜂蜜,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于蜜蜂、蜂蜜的接触渐多,有关知识渐广,但一天天加重的高血糖让我不得不对蜂蜜敬而远之,只能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口有余甜。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