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议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中的根本要求,更加明确了新时代民族文学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意义,引领各族作家积极践行使命担当,为发挥文学润物无声、凝聚民心的独特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特刊发第十三届“骏马奖”三位获奖作家代表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以飨读者。
(本版照片均由滕俊拍摄)
攀登,一个写作者的永恒姿态
□ 阿舍
2024年,恰好是我进入文学创作的第20个年头。在这个整数年份里,《阿娜河畔》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个重要的国家级文学奖项。
回顾20年的创作历程,故乡的生活与记忆馈赠于我的“兵团经验”,一直是我的创作源泉,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到了《阿娜河畔》,情况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根本的是写作视野的转变:我开始下意识地将视角从“自我的个人记忆”,转向故乡更为辽阔的生活与历史,着重关注土地、个人、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阿娜河畔》的创作过程中,当我逐渐深入地将土地、个人、时代这三者放置在一个息息相关的层面上进行审视考察的时候,之前关于团场的个人记忆,越来越自然地融入了集体记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自然地浮现笔端。在这片土地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族人民始终在文化上相交融、在发展中相扶持、在精神上相依托,始终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共同体。
时至今日,《阿娜河畔》虽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但作为一位写作者,我深知未来的创作之路仍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仍需一步步向上攀登。所以,这部小说所积累的体验与经验,既是未来创作的阶梯,也是对当下创作的再认识、再思考。在此,我归纳几点,与师友交流。
一、让自己更多的作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场域。我出生并生活在多民族混居的环境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认是天生的。在创作方面,我对此拥有一定的文学自觉;同时,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文学性、艺术性品质,也始终督促着我在认知与审美上不断地进行提升与深化。如今我生活在宁夏银川,这里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现实,我的创作必然也会有所涉及。那么,未来如何在更细微、更新颖、更深入的角度与层面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我来说既是要求也是挑战。
二、实实在在做生活的学生,做人民的学生,葆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好学之心。在为写作《阿娜河畔》做准备的期间,通过阅读与采访,我获得了许多不曾了解的团场建设者的生命故事,这使得我对历史、对那些建设者的认识,远远超出了之前的个人记忆、个人感受,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细腻的在地经验。确实是这些各方面的学习,为这部小说打下了扎实稳健的基础。在每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都意识到了学习的迫切与必要性。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更是为了从知识与信息当中、从不同人的生命故事中,找出那些打动我们的美与善、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继续探索个人、时代、土地三者紧密相关的文学表达方式。《阿娜河畔》通过对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融来书写历史,将人物的日常经验系附于历史和社会的总体运动之上,力图达成一种细微与宏大兼而有之的叙事。这种尝试仅仅是一种方法,还有更多可以探讨的空间。我个人认为,这种能力的锻炼与掌握,是技术上的,更是智力与思想层面的,不只是鸿篇巨制需要这种能力,举凡每一种体裁与体量的文学创作,实际背后所考验的,都是这一能力。
在时间的长河中写下真挚的文字,把文学坚定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我想,这是每一位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愿望。在实现这个愿望的长路上,我愿意是一位永远的攀登者,用诚实与扎实的笔触,为祖国的民族文学事业倾心作出自己的努力。
铸牢民族魂,共筑文学梦
□ 姚瑶
我生活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那里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汉族、水族、瑶族、壮族等30多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融合发展,造就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传承。
那里是一个用歌声传唱一切、用舞蹈展示一切、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侗族大歌宛如天籁,苗族飞歌高亢嘹亮;锦鸡舞争奇斗艳,铜鼓舞轻松欢快;鼓楼花桥、流水人家,游方踩舞、行歌坐月,走进黔东南,就沉浸在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近两三年来,在黔东南这块神奇广阔的土地上,“村BA”“村超”迅速火爆,成为名闻天下的网红现象、万众瞩目的超级文旅IP,多彩惊艳的“贵州现象”。生活在那里的各族同胞,以纯粹的、朴素的、大众的、接地气的方式创造了一场场具有影响力和民族文化氛围的体育赛事,在这块土地之上创造了人间奇迹,这里一派热火朝天、一片欢腾祥和。“村BA”“村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作为一名侗族作家,聚焦时代、淬炼主题、站稳立场都是应尽之责。作为经历者、在场者,不能置身事外,而应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深扎到民族地区火热的现场,在富有时代特色的现实中,挖掘“火爆”背后的感人故事,找到破圈的文化密码和流量密码,寻找隐藏在火爆背后的光芒,倾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欢呼。
“村BA”“村超”远远超越了一场体育赛事本身的意义,这场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体育赛事,上升到关于文化自信、关于乡村文明、关于乡村振兴的文化事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各民族搭建了平台,拓宽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面。对于增强祖国认同、文化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凝聚力等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学交相辉映、相互滋养、携手并进的历史。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追求。我想,这是我写下《“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的主要意图,也是我正在创作的第二部“村”系列《“村超”: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标本》的主要动力。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用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视角,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文学佳作。更加注重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表达方式,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让民族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民族文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实现创作的现代化?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守文学的理想和品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文学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情感、传递价值。让我们携手并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我们的笔尖绘就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用文字书写民族的壮丽史诗,共同推动民族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大地和火热的现实
□ 尼玛潘多
我是一名来自西藏的作家,感谢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对西藏文学创作者的扶持和帮助,使越来越多的西藏作家被发现、被看见,使西藏文学创作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创作成果逐年丰硕,多人获得鲁迅文学奖和骏马奖,越来越多表现西藏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走进大众视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行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后,全国各地大力援助西藏,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使西藏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已然形成。
作为一名作家,我一直以观照现实、观照当下,书写发展中的西藏为己任,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大地和火热的现实,投向普通人的生活,努力将充满烟火气息的西藏呈现给读者。特别是获得本届骏马奖的长篇小说《在高原》,描绘了汉、藏结合的茹玛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和西藏百年历史变迁,呈现了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的血脉亲情。这部小说获奖后,有记者采访我,问我是如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其实,我的创作从来不是主题先行,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西藏由来已久,民族交融的事例在高原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从历史大事件到寻常人家的小生活,都能寻得鲜活生动的故事,我只不过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文学作品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民族文学为各民族提供了沟通路径,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加强相互理解与尊重。进入新时代,作家的使命光荣且艰巨,要具有担当意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各民族相濡以沫、和谐共处的现实画卷中汲取养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文学作品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美丽幸福生活的历程。
今年,我作为特邀编辑参加了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编写的《格桑花开——援藏干部讲故事》一书的编辑工作。整个编辑过程,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精神受到洗礼的过程。一篇篇来稿让我看到援藏干部与当地群众的深厚感情,我读到了一颗颗滚烫的心,看到了援藏项目惠及普通百姓的美好,在选择和编辑稿件的每一天,我都处在深深的感动之中。
前来参加颁奖典礼之前,西藏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次“攀登者”文学“深扎”采风活动,组织作家们前往日喀则西部的边境县采风。过去,这些边境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生活相对贫困。特别是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在我初入新闻行业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看到过那里的群众在贫瘠的土地上艰辛而窘迫的生活。但这次一去,用“天翻地覆”一词来形容丝毫不为过。采风线一路都是名山圣湖,我们一行饱览了壮美的自然风光,但印象最深的风景在群众的脸上。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写在一张张笑脸上,这些笑脸让我对西藏的发展变化有了更直观、更具象的认识。现在西藏的农牧民早已不是传统的农牧民,旅游业、新媒体行业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继续保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拥抱新技术,用发展旅游、短视频拓展着生活的疆域。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明白西藏的文学资源是丰厚的,火热的现实是不缺素材的,尽管地理意义上的高山大川仍然是一道道屏障,但在精神的时空里,西藏早已和新时代接轨。所以,作家需要拥有宽广的视野,向广阔的大地学习,向大地上生活的人民学习,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发现、去表达。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当下,观照新时代,探索西藏题材文学作品新的表达路径,将丰富且多维的西藏呈现给广大读者,用文学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一个作家应有的贡献。
(编辑:吴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