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来到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实验小学做实习教师。开学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跟随班主任张春华老师,前往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维吾尔族男孩祖力亚尔江的家里家访。
“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正是新疆教育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大重要举措,主要内容是“三进”——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两联”——联结师生情感、联结家校纽带;“一交友”——与不同民族学生结对交友。
那天,秋风送爽。我跟张春华老师走进祖力亚尔江家所在的居民楼,她说:“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里面有许多咱们学校的学生。”话音未落,楼道里便遇见两位身着校服的学生。他们见到张老师,热情地用普通话问好。张老师说,他们是自己曾经带过的毕业生,如今已升入初中。
叩开祖力亚尔江家的家门,浓郁的孜然香气裹着奶茶的醇厚扑面而来。祖力亚尔江的妈妈阿依古丽打开家门,笑意盈盈地将我们迎进屋内。
我仔细打量着这个维吾尔族家庭,只见客厅墙上挂着的艾德莱斯绸壁毯流淌着斑斓色彩,雕花木茶几上摆放着一套镶着金边的茶具,果盘中装满葡萄干、巴旦木……典型的维吾尔家居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小主人公祖力亚尔江躲在母亲身后,只露出半张圆乎乎的脸,与学校那个上蹿下跳的“混世小魔王”判若两人。“快给张老师看看你的字!”阿依古丽轻推孩子的后背,男孩扭捏着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工整的汉字规整如同印刷体。“妈妈每天让我练两页,写不好要重写10遍!”他撅着嘴“告状”,惹得众人忍俊不禁。
张老师拿出精心准备的书包及学习用品等礼物送给祖力亚尔江。接过礼物,男孩子立即活泼起来,迫不及待地发现新书包里的秘密:彩色蜡笔、带卡通封面的笔记本,还有一本《新疆民俗绘本》。
在绘本扉页上,张春华老师用维吾尔文和汉字写下“双语”祝福:“愿你像天山雪莲般茁壮成长。”祖力亚尔江捧着绘书,雀跃地转着圈,用稚嫩的普通话喊道:“谢谢张老师!我要把这本书带到班级文化角!”
阿依古丽端来镶着银边的茶碗,琥珀色的奶茶氤氲着独特的香味儿——这是维吾尔族待客的礼节。我品尝一口奶茶,奶茶的香甜在舌尖绽放,恰似这个家庭的故事——既有温暖,亦含艰辛。
阿依古丽是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经常要值夜班;她的丈夫在化工厂工作,也要经常黑白天倒班。“孩子放学时,我们有时要上班……”她摩挲着茶碗边缘,声音渐低。
学校有规定:学生放学后不得在校滞留。可他们家的现状,实在没法照顾孩子。张老师当即向校领导汇报,校领导决定特事特办:以后放学,可以让孩子在教室里写作业,由值班老师照看!
看到棘手的问题解决了,阿依古丽紧紧地握住张老师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
祖力亚尔江牵起我的手,邀请我去他的房间参观。推开儿童房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不足十平方米却充满温馨的小天地:墙面刷成柔和的浅蓝色,缀着几幅水彩画——有天山天池的轮廓,也有卡通版的天山雪莲。靠窗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一摞双语绘本旁立着铜制台灯,灯罩上绣着维吾尔族传统刺绣。
“你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吗?”我问他。“弟弟还小,住在奶奶家。爸爸说我是小男子汉,男子汉要独立!”男孩说着,挺起胸膛。
这时,书桌上摊开的《千字文》字帖吸引了我的目光。泛黄的纸页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被反复临摹,墨迹从生涩到流畅。翻到最后一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字体已经有模有样。铅笔印迹深浅交错,几缕阳光斜斜地映在字帖上,照亮了那些汉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母亲的期许……
“他在学校特别调皮吧?”阿依古丽突然发问,见我们迟疑,她苦笑道:“家里管得严,孩子憋着劲儿呢。”原来,孩子父亲信奉“严父出孝子”,一直教育孩子要做“巴图鲁(勇士)”。学校宽松的环境,反倒成了孩子释放天性的地方。
张老师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说:“你知道吗?会写漂亮字的巴图鲁,才是最厉害的!”接着,她讲起班里有位哈萨克族女孩,能用4种文字写名字。“下周,让她教你写哈萨克文好不好?”祖力亚尔江眼睛发亮,连连点头。
阿依古丽若有所思:“是该多结交不同民族的朋友……”
临别时,孩子突然拽住我的衣角:“老师,我画的画能贴在教室墙上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翻出自己的画——火焰般的石榴花丛中,各族孩童手拉手在跳舞……
这次家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像一粒种子,当教育以包容的土壤滋养,用理解的清泉浇灌,终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那些温暖的故事,不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吗?
(编辑: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