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依托新疆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融合深度求索(DeepSeek)等前沿技术基座,打造参数规模达百亿级的“同心智思”1.0版专用大模型,推动思政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助推“铸牢”教育持续深化,用数智化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大数据赋能,搭建“铸牢”权威语料库。“铸牢”语料库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史,特别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各民族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经验、红色精神等;同时收集整理阐述“铸牢”逻辑机理的理论文章,以此为基础形成权威语料库,辅助教师备课,学生自学。
智能体仿真,推动“铸牢”教育场景生态重构。利用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算法、模型、智能画像等技术,对涉及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从而生成最优解决方案,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方面进行优化,重构教育场景。人机协同,打造实时互动的智慧课堂。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建班建课,形成数字教育空间,在线下教学活动中,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完成考勤、课堂练习、小组研讨,接入人工智能体,助力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分析。场景重构,打造虚实结合的教育空间。人工智能体24小时在线,能随时完成学生有关“铸牢”的知识获取和疑问解答。智能督学,打造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依据每个学生学习数据获取,依据教师制定的学业标准,人工智能合理计算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成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完成学业。
虚拟化呈现,形象复原“五个共同”历史记忆。文物与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变迁,展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价值取向、文化特性的直观呈现。加强对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利用,充分挖掘其在“铸牢”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持续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拓宽与博物馆的合作领域,借助博物馆数字化资源,活化文物与文化遗产。利用虚拟技术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的切身体验和深刻认知,打造“铸牢”教育的情景体验场所,以沉浸式体验吸引青少年,助力大学生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AI虚拟重现历史人物,通过3D动态建模复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形象,结合语音合成技术,重现其样貌、声音并演绎其生平经历,利用VR、AR技术还原重大事件场景,让学生“亲历”历史现场,感受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
沉浸式交互,构建中华民族数字家园。通过构建多模态民族文化资源库,整合各民族历史文献、非遗技艺及节庆习俗,依托“同心智思”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与高质量数据集和智能问答功能,开发虚拟博物馆、AI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交互场景。技术重构传统论坛的交互维度。利用“同心智思”平台,以校园为载体构建“铸牢”宣传教育与交流社区,发挥AI模型实时性答疑、系统性信息采集的优势,在知识互动中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新疆大学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遵循青少年心理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特征,通过认知体验、价值信念和行为意愿三要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促使青少年在“认知—情感—意志”的链接序列中生成实践行动。同时以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不断优化,有形有感有效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