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团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从我做起”
索南桑吾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牢记总书记嘱托 带领各族村民团结奋斗
向平凡的英雄致敬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总书记嘱托 带领各族村民团结奋斗

□ 张建华 呼和巴拉

  2019年的7月15日,刘玉至今难忘。

  这一天,正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张国利家。刘玉与其他9位来自赤峰市的干部群众代表,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村里发生的新变化。

  

  彼时,刘玉担任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莫力黑图村党支部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从那时起,刘玉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领各族村民一起团结奋斗、改变家乡面貌,把日子越过越好。

  

  帮助牧区学子圆梦成才

  

  今年62岁的刘玉,从小就在草原长大。在阿鲁科尔沁旗扎格斯台镇乌力吉沐沦嘎查,他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放牧、割草、骑马、摔跤,让他在内心深处对牧区父老乡亲产生了深厚感情。

  

  高中毕业后, 刘玉回到嘎查成为了牧民。嘎查党支部看他有文化又勤快,推荐他当了会计。成为中共党员后不久,业务熟练的他成为阿鲁科尔沁旗宝力召苏木的会计。1987年,刘玉到赤峰市财经学校读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宝力召苏木工作。

  

  宝力召苏木是一个蒙古族聚居区,有2000多人。全苏木24名干部中,只有刘玉一个人是汉族。牧民们居住分散,很多人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刘玉不会说蒙古语,这成了他与牧民交流的最大障碍。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刘玉决定拜蒙古族干部和牧民为师,开始学习蒙古语。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刘玉能够熟练地使用蒙古语和当地群众交流。后来,他还经常教身边不懂普通话的牧民一些日常用语。一来二去,牧民们逐渐意识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牧民的生活普遍较为困难。刘玉深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每当入户调研,看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时,他都想尽办法帮助他们。

  

  一个春天,刘玉见到了朝格图,一个7岁的男孩。孩子的父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母亲靠家里仅有的几只牛羊勉强维持生计。此后的十多年里,刘玉定期资助朝格图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联系多家医院帮助他的父亲治病,刘玉还经常把朝格图接到家里改善伙食。2004年,朝格图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毕业后逐步成长为一名从事农牧业技术的工程师。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刘玉靠自己的工资和父母养牛的收入,累计捐资80多万元,资助了27名各族学生完成学业。如今,这些孩子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经常给刘玉打电话、发微信,亲切地称他“阿爸”。

  

  让沙海蝶变为“中国草都”

  

  后来,刘玉调到绍根镇牧经站工作。这里是纯牧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让靠养殖业为生的牧民陷入了贫困。经过调研,刘玉向镇党委建议,实施人工种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得到了镇党委的支持后,他选择乌那嘎嘎查试种牧草。

  

  当时,乌那嘎嘎查有万亩沙化严重的草场,几乎寸草不生,牧民根本没有能力和资金种草。刘玉四处奔波,决心引进种草企业。后来,与企业达晨农业达成合作意向。

  

  然而,达晨农业的技术员看到牧场的荒凉景象后,便打起了退堂鼓。刘玉向他们立下军令状:“咱们先试种几千亩,如果不成功,一切损失由我和苏木承担。”

  

  技术员被刘玉的诚意和决心打动,决定先试种3700亩。从播种那天起,刘玉便在沙地边上搭棚住了下来。他跟在播种机后面,查看播种量、深度和均匀度,每天十几个小时,在沙地上奔走二三十公里。几个月下来,他穿坏了五六双胶鞋,还落下了膝关节严重受损的后遗症。

  

  这一年,通过科学播种和高效节水灌溉,沙地长满了绿油油的优质苜蓿草。每亩生产成品草一吨多,试种成功了!不久,达晨农业和绍根镇政府签署了正式协议,大批先进设备运进了草场。刘玉组织动员牧民流转草牧场,第二年种草面积就扩大到5万亩,惠及了176户牧民家庭。算下来,牧户平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最高的收入可达57万元。

  

  从这以后,企业和牧民的种草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内外一批知名草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一片片沙海很快变成了绿洲。这一方法也很快在全旗的牧区普遍推广,逐步走向“生态生计兼顾、生产生活并重、治沙致富共赢”的现代草业发展之路。2013年,阿鲁科尔沁旗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授予“中国草都”称号。2021年,全旗牧草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牧草年产量65万吨,商品草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年创产值12亿元。

  

  让贫困牧民走上小康之路

  

  2016年,刘玉到莫力黑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农牧结合的村,彼时,全村有468户、12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18人。如何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刘玉上任后的首要任务。

  

  当时,村里的牧民搞养殖,汉族村民搞种植。刘玉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召集在一起,制定了开展“家庭结对互帮”活动方案。一方面,建强党组织,发动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拉近各民族同胞的距离。另一方面,让蒙古族同胞带着汉族同胞养牲畜,传授养牛、养羊的技术和经验,同时让汉族同胞帮着蒙古族同胞发展种植业。

  

  这一活动很快热火朝天开展起来,56户牧民群众帮助288户农民群众养起了牛羊,每户农户年增收6000元以上;30多户农民指导13户牧民在庭院种植优质新品种红干椒,帮助多户牧民种植了1000亩玉米,每户牧民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大家在互帮互助、共同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民族关系也更加和睦,还有50多户农牧民结成了儿女亲家。

  

  对村里的贫困户,刘玉和村干部逐户深入走访,分类制定帮扶措施。蒙古族妇女海燕十几年前嫁到村里,一家5口人。丈夫患有残疾不能干重活,公公患病躺在病床上,两个孩子正在读书。

  

  了解情况后,刘玉争取上级帮扶资金,为海燕家购买了3头基础母牛,当年就繁育出3头子牛,到2019年养殖规模已扩大到19头,年收入5万多元。这年春季,刘玉又帮助她家租种了330亩水浇地,与落户旗里的凌云海糖业集团签订收购合同,并请相关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甜菜。如今,海燕一家早已实现稳定脱贫,一跃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户,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刘玉进村初期,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他东奔西走,争取5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利用村里闲置的沙地种了570亩紫花苜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后来,还建设了通村公路、硬化了街巷、安装了路灯,引来了“放心水”,建起了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草原书屋等。每年村里举办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各族群众欢聚在一起。如今的莫力黑图村,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2021年初,刘玉因年龄关系把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临走那天,乡亲们把刘玉围在村口,久久不愿离去。刘玉激动地说:“莫力黑图永远是我的家!我还要继续和乡亲们一起,打造无公害绿色水果品牌,建设水果加工厂、采摘园、观光园,还要发展设施农业、中药产业、花卉产业。到那时,莫力黑图村一定会更富裕、更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