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难忘恩师
这份爱,永远不会停止
让爱心在大山传递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恩师

□ 倪文军
倪文军近照。

  又是一年开学季。当我在校门口看到新生挥手与父母告别,便不禁回想起12年前的那个夏天——我走进同一校门,成为中南民族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新生。

  那时的我,对大学生活满怀期待,一度保持着高中的学习劲头。然而,有时却不免产生倦怠之感,对前路迷茫不知所措。这时,我遇到了恩师杨春勇。他创办的“智光”实验室,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成长的道路。

  彼时,杨老师在学校科技处任职,我还担心很少能有机会与他交流。没想到他每周都会拿出一整晚的时间听取大家的科研汇报。

  还记得我第一次磕磕绊绊完成汇报后,本以为会受到批评,但杨老师的反应让我如释重负。他耐心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告诉我“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短短几句话,打消了我心里的焦虑。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实验室成员各抒己见,大家越谈越兴奋,竟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散会。这种状态是我此前从未体验过的,它也激发了我投身科研的热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在实验室的3年是单调和孤独的,其间有不少同学选择了退出,但我坚守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挑战与灵感的激情碰撞。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我迅速成长的阶段。杨老师常常说,做科研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杨老师温文尔雅的谈吐、春风化雨地引导、教书先育人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不知不觉间,成为教师的种子在我心底萌发。

  大学毕业后,我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后,我进入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我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回到中南民族大学任教。

  回望来时路,虽收获颇丰,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每当我遭遇挫折,都会找杨老师倾诉。杨老师极具耐心地拿自己读博时的心路历程引导我,我特别享受这种亦师亦友的时刻。

  怀揣一颗赤子心,胸藏万千育人情。找工作时,我面临很多选择。最终,我还是回到母校,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像杨老师一样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工作这两年来,我深感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00后”,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很高兴能将我的所学、所悟传授给他们。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