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搜索
首 页
新闻
民族工作
地方
观点
理论
文化
宗教
专题
视频
资料库
中国民族报电子报
道中华
繁体
首页
>
首页
>
文化/旅游
>
综合
马王皮影 300年光影里的悲欢喜乐
南充市南部县文庙街上,随着铿锵一声锣鼓响,牛皮雕刻的牛郎和织女牵着牛,头一点、脚一蹬,跃上戏台,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踏着祥云呼啸而来,领头的天神朗声说道:“织女私下配红尘,王母知晓发雷霆,命我带领众天兵,来到人间察详情。”说唱间,天神变了个花脸,天兵天将也都手舞脚蹈作势要拿住牛郎与织女……
2019-12-19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进入系统化、数字化新阶段
国务院2009年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尽管当前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
2019-12-19
守匠心 护传承,减税降费助非遗文化产业带动更多创业就业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瑰宝,然而由于手艺人多为传统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道阻且长”。2019年,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等减税降费政策为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极大地提振了手艺人们扎根行业、传承技艺的信心,也带动了当地创业就业。
2019-12-19
孩子们也在学唱《格斯尔》
一位耄耋之年的银发老人,一袭灰白色蒙古长袍,一把70年的四胡,一句句节奏鲜明的蒙语说唱词句,共同演绎出充满历史沧桑与厚重感的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斯)尔》内蒙古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6岁的金巴扎木苏,正在向徒弟...
2019-12-18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创新运用让云南彝绣产品走向市场
天安门、华表、长江、黄河;“神州锦绣”四个大字周围绣有56个民族纵情歌舞的场景;角上绣着四朵石榴花……日前,一幅名为“神州锦绣”的70米巨幅彝绣长卷在云南省楚雄州亮相。
2019-12-17
其美多吉:用生命丈量雀儿山
川西高原,雀儿山。阳光下,雪峰耸入蓝天,川藏公路丝带一样在5000米海拔高度上盘旋。镜头里的雀儿山风景如画。但它在藏族同胞眼里,却是老鹰也飞不过去的“措拉”(雀儿山藏语名);在过往司机看来,它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鬼招手”。那些年,隔些时候就会听说,有人因为高原反应或者遭遇雪崩在那里长眠不醒。谁都知道“川...
2019-12-16
最前
上一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央统战部
中国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中国天主教
中国基督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