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老勃鲁盖尔
来源:光明日报 诸葛沂(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发布日期:2019-07-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离世前的一个深夜,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约1525—1569)把妻子叫到身边,用悲凉而坚定的语气要求她烧掉自己的部分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内容会让她陷入危险。

  那一年是1569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在尼德兰地区实施严酷的天主教统治,并派遣阿尔巴公爵在布鲁塞尔领导一场残酷的军事行动,抵制宗教改革,镇压新教叛乱。老勃鲁盖尔的很多作品虽然都以宗教为中心,但他始终回避描绘天主教圣人和殉道者的肖像。这种对反宗教改革哲学及政治的拒绝显然暗藏不幸,当年的一份档案显示他因病被免除了与西班牙士兵共同担任守卫的职责。最终,他的生命在艺术达到顶峰时过早地凋谢了,这无疑是文艺复兴艺术史上的遗憾;唯有现存的50余幅作品向我们展现出他深邃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和惊人的才华;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艺术甚至现代艺术的发展。

  2019年是老勃鲁盖尔逝世450周年,让我们在这一刻重温大师的经典,领略他不同凡响的艺术人生,纪念这位以描绘农民生活和自然风景著称的文艺复兴传奇艺术家。

  “如果说他拒绝描绘那种符合某些形式美理想或宗教世界观的人类,这是因为,他看穿了人类的内在,发现了它的本质真实。”

——阿图罗·博维

  一、求艺的路旅

  16世纪初是西欧大变革时期。上个世纪的人文主义理想影响了艺术家和学者,意大利正处于艺术和文化高度复兴的末期,米开朗基罗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等艺术家创作了他们的杰作。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论文并在德国开始了新教改革。宗教改革伴随着反传统艺术的运动,倡导宗教艺术应该更多关注宗教主题而不是物质和装饰的品质。但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却对尼德兰实施反动的宗教统一政策,民族矛盾尖锐复杂。老彼得·勃鲁盖尔恰恰诞生、成长和生活于这个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期。

  大约在1525年至1530年间,勃鲁盖尔出生于荷兰布雷达附近的农民家庭,他从小便谙熟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因为渴求知识和勤奋学习,他通过多种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结识知识分子朋友,渐渐融入当地人文主义的圈子。1545年至1550年间,他师从安特卫普画家彼得·科克·范·埃尔斯特,并在1563年娶了师傅的女儿梅肯。1550年范·埃尔斯特去世后,勃鲁盖尔搬到了安特卫普,在那里他得到了第一份委托,协助手套制造商协会创作三幅装饰画。当时,公会制度对于艺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勃鲁盖尔于1551年进入安特卫普画家协会圣卢克公会,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开始。

像许多同时代的画家一样,去往意大利的学艺之旅也让年轻的勃鲁盖尔走向了思想和艺术的成熟。1552年,他起身前行,在罗马进行了长期的绘画研究,还到达过西西里、雷焦卡拉布里亚。虽然并没有过多地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但步履所及的乡村中的风情和风景却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程途中,他曾冒险穿越巍巍阿尔卑斯山,岩路崎岖,风冷气寒,壮伟雄阔、气象万千的苍穹山峦却扑向胸怀。传记作家凡·曼德形象地说,这位艺术家“吞下了所有的山脉和岩石,然后在绘画的面板上吐了出来”。对山岭地形和自然形色的切身体察,呈现在他那传世的风景画中,独特的视角、寥廓的天空和亲切的草木,凝神静视时都能感受到他极目细观的一呼一吸。

  1554年,勃鲁盖尔离开意大利,于1555年回到了安特卫普,返程中领略的风景被他细腻地刻画在一套名为《大景观》的版画里,并由北欧最重要的印刷出版商希罗尼莫斯·科克出版。与造访罗马的大多数16世纪艺术家不同,他似乎刻意忽视古典遗迹和当下时兴的建筑,他更关心的是季节风景的微妙变化、大自然的丰富色彩,以及风景中的普通农人。

  二、艺术的生涯

  回到安特卫普后,勃鲁盖尔开始在印刷出版商希罗宁姆斯·科克的公司担任雕刻师,他制作的版画时常涉及幽默的主题,于是有“滑稽的彼得”之称。科克有着运作良好的生产和分销公司,高效地生产出许多种类的版画,勃鲁盖尔的版画大多来自于为科克工作的这一时期。

  1556年,他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从民间谚语和传说中选取题材,寓严肃的主题于风趣的表现中,这变化反映了他对尼德兰社会问题的关心。

  勃鲁盖尔创作了一系列的寓言故事画,有些作品采用了早已去世的尼德兰著名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许多独特题材和风格,另外他的画面有时具有复杂的梦幻场景,所以人们总拿他与博斯相提并论。甚至科克也利用了这一声誉,将他的一幅版画混充博斯的原作售卖以获得高额利润。可见,勃鲁盖尔并非像诸多艺术史书籍所给的标签一样,仅仅是“农民画”画家,他的艺术题材和类型并不是单一的。

  虽然勃鲁盖尔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油画,但直到1557年左右,他才开始接受这一媒介。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发展出了自己明确无误的构图风格,摆脱与博斯等老一辈北方大师的比较,牢固地树立起自己作为一位重要且受欢迎的艺术家的地位。来自富有的商人和教会成员的委托接踵而至,而他也活跃于城市里人文主义圈子。受此影响,1559年,画家将自己名字的拼写从“Peeter Brueghel”改为“Pieter Bruegel”,把字体从哥特式的黑体字改为罗马的大写字母,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拉丁化的尝试,从中可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已在勃鲁盖尔的心中滋长,并将滋润他的艺术创造。

  1563年,他在布鲁塞尔结婚,在那里度过了他短暂的余生。据说,这次搬家是出于新娘母亲的要求,目的是阻止勃鲁盖尔与一名女仆调情。有一则关于这位幽默艺术家的趣闻:每次女仆说谎时,他都会在一根棍子上画一个缺口。

  勃鲁盖尔的婚姻标志着一个艺术家族王朝的开始,这对夫妇的两个艺术家儿子延续了老勃鲁盖尔的才华和名声,以及他建立起来的独树一帜的风格。

  三、“农夫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擅长描绘农民题材的风俗画。对于21世纪的观察者来讲,他的农民生活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下层人民生活最具吸引力的素材。但是,他为何对这些题材情有独钟呢?也许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以农民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创作对象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他无疑是农民风俗画的先驱。

  勃鲁盖尔朴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尼德兰乡村的日常生活仪式——农业、狩猎,食物,节日,舞蹈,还有男婚女嫁,乡间的宴会,甚至还形象地表现了诙谐的民间谚语。质朴的民俗文化既滋养了画家的创造力,同时也因为他的再现与演绎而彰显出非同寻常的价值。

  在这种类型画中,画家在早期采用的构图方法通常是将被建筑物包围的城市空间置于画面中央,其间描绘几十个较小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从事着自己独特的活动,互不关联。居高俯视的角度和散点透视的构图在建筑物的串联下统一起来。画作内容丰富生动,充满了对谚语的有趣表现,让人忍俊不禁又顿然清醒。

  比如在著名画作《尼德兰的寓言》中,大部分内容是对众所周知的流行格言的演绎,其中许多格言至今还在当代佛兰芒语、法语、英语和荷兰语中使用。作品细节中充满了讽刺与幽默。例如在画面中央,有一个人在给猪撒玫瑰花,将美好的事物置于如此境地,恰恰体现了“对牛弹琴”“哀梨蒸食”的无奈和无知。荒诞不经的创意和虚构幻想的表达,其中蕴含的正是画家对人与社会世情洞察的深刻思索。类似这样的以建筑包围式构图描绘群体活动的画作还有很多,如描绘了200个小孩在玩80多种游戏的《童戏》和讽刺宗教冲突的《狂欢节与四旬斋之争》等。

  1560年之后,勃鲁盖尔对农村社区活动的描绘在构图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放大了人物形象,从而更为凸显人物个体的性格及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特性,这无疑体现了他对普通农人的同情和热忱。比如,在《农民的婚礼》这幅画作中,每个人物的表情清晰可辨,而在《狂欢节与四旬斋之争》中的人们则是无法辨认的,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表现一个寓言。《农民的婚礼》强调了农民生活的质朴、纯真。婚宴在一位富裕地主的谷仓内进行,两个男人费力地搬运着食物,托盘是用平放在木棍上的门板做成的,门板上的旧痕和钉洞都清晰可见;一位宾客急切地接取和传递菜盘;餐桌从画面左上角到右下角延伸成一条画面结构线;右下角一个人正往水壶中倒啤酒,戴着孔雀翎毛帽子的小孩在忘情地吸吮着手指;白色、红色、谷物的金色和墙地的棕色,衬托着农民生活的富裕纯朴,尽管不乏对暴饮暴食等粗俗民风的批判,但画面总体来说包含着一种亲切的体认与对平民的尊重。尤其是在这幅作品里,没有宗教、没有神父、没有权贵,这种朴实的自然主义甚至透露出了些许无政府主义的意味。

  老勃鲁盖尔本人并非农民,他只是喜欢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去创作,大概他喜欢的是没有虚饰的农村生活和那种欢快的情调,是朴实敦厚的农民形象和他们的单纯天真吧。

  四、欧洲风景画的开拓者

  北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题材是写实风景画,这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史中绘画主题的重大突破。老勃鲁盖尔不仅是具有革新精神的风俗画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风景画家。他的风景画格调鲜明,富于情趣,并对荷兰风景画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位欧洲风景画的开拓者以宏大的构图,描绘了尼德兰壮观的自然景色,这些风景画并非出自假想的拼凑,而是认真观察之后的写实呈现,人物融入全景景观之中;较高的视角将山脉、水流和建筑都尽收眼底,画家笔下流淌出广阔的尼德兰风景,其真正的底色却是勃鲁盖尔对故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沉之爱。

  《有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是勃鲁盖尔唯一一幅以神话为题材的风景作品。伊卡洛斯逃出迷宫,但由于飞得太高,蜡制的翅膀被太阳熔化,画面右下角露出脚的便是坠水的伊卡洛斯;而岸边的渔夫和农夫们却若无其事地埋头工作。画家用这样的布局来讽刺因得意忘形而坠海的伊卡洛斯。此作品可以说是一幅农民风景画。对角线的构图把水陆分开,水陆两边人们繁忙的劳动景象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冬天是勃鲁盖尔尤其喜欢描绘的风景。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创造了在下一世纪的荷兰发扬光大的绘画传统——冬景画。

  名作《雪中猎人》相传是安特卫普一位收藏家定做的。画家运用黑白灰色调的交错对比来控制画中人物和自然的造型,审视态度的冷静和透明控制着画面的节奏。这幅画表现出画家对地形的大量考察,他通过季节的风景支配和控制画面上农民活动的方式来强调大自然的景色。步履艰难的农民与一群混杂的猎狗带领观者来到乡村的景色之中,冰面上似乎传来了溜冰人们的玩笑。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延伸至遥远大气中的山峰,似乎让人们想起了中国山水画的品格,青灰色的天空是阴沉的,发生着微妙的色调变化。层次丰富的风景传达出自然时间里的日常状态,留待观者去感知和体悟。

  五、无言的批判

  寥廓的风景里潜藏着冷静的担忧,滑稽的场景中隐含着讽刺与批判。勃鲁盖尔凭借喜剧的力量,用寓言的画笔描摩人类脆弱的道德,用生动的画面隐喻时代的黑暗政治,在夸张地描绘圣经故事的线条和色彩里影射和挞伐西班牙对尼德兰的反动统治。勃鲁盖尔广泛而深刻地描绘尼德兰人民在西班牙统治下的生活与斗争,抨击和揭露战争的罪恶,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当时普遍的社会情绪的反映,也是他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宣言。

  《盲人的寓言》一作充分表现出了人类的悲惨命运。它体现了《圣经》中基督的一句名言:“若是一个瞎子给另一个瞎子引路,两人将一起跌进沟里。”勃鲁盖尔细腻地描绘了盲人形象,六个盲人或拉手或拉着棍子跌跌撞撞走在陡坡上,而带队的人已经跌入沟中。尽管是表达基督的箴言,勃鲁盖尔却采取了自由表现的方式,充满了强烈的现实色彩——信仰加尔文教派的人民居然要被笃信天主教的查理一世和菲利浦二世所残暴统治,朝着不可挽回的命运走去。这种悲剧式的寓意同时也传达了坚定的信念:尼德兰人民决不会跟着瞎子走。

  《巴别塔》是勃鲁盖尔创作的以《圣经》为题寓意深刻的另一幅旷世之作。远处的巴别塔辉煌宏大,却最终因违背了自然规律而毁。悲剧性的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画家所处时代的政治氛围和革命浪潮,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而统治者的骄傲自大终会走向灭亡,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可惜的是,勃鲁盖尔年仅44岁便溘然早逝,在他预言的黎明迎接他之前。

  2018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为了纪念勃鲁盖尔逝世450周年,在12幅原有勃鲁盖尔馆藏作品的基础上,向欧洲各馆借来了多件原作,推出了“千载难逢——老彼得·勃鲁盖尔”大展,还适时推出了网上展览,一时间引起轰动。目睹其艺术作品的观众无不为他朴实的情愫、深刻的思想与激越的理念所折服。当然,他作品中还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秘密等待我们去解开,去理解。

  谨以此文纪念老彼得·勃鲁盖尔,一位卓越非凡的文艺复兴大师。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1日 13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