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或是农历四月初八,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广济街的都城隍庙,都会举行盛大庙会,其中,传统西安鼓乐演奏是其重要活动之一。
在2024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西安市第二届道派乐社鼓乐展演中,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与药王洞古铜乐社、保吉巷古铜乐社、端履门古铜乐社等齐聚都城隍庙,共同演奏有着“中国古代交响乐”之称的传统西安鼓乐。庙内外,青烟袅袅,鼓乐铿锵,人声鼎沸,这一刻,时空的界限仿佛被打破,人们似乎穿越回大唐街巷……
西安都城隍庙牌楼。 李沛摄
道教文化与市井烟火交融
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主持修建,系唐代平辽王府邸改建而成。因其位于古都西安,且统辖西北数省的城隍,等级较高,故称“都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与当时北京、南京的都城隍庙齐名,合称“三大城隍庙”。
城隍神是都城隍庙供奉的最重要的神明之一。城隍神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神灵,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英雄豪杰、名臣名将化身而来,意在护卫城郭。西安都城隍庙大殿供奉的是被后世誉为“汉代孤忠”的名将纪信。
自古以来,西安都城隍庙不仅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还是西北地区小商品集散地。老话说,“不去城隍庙,东西办不完”,西安都城隍庙周边的商业贸易一直很繁荣。明清之际,逛都城隍庙成为西安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远来的官员商贾也会慕名一游。清光绪年间,粤籍官员伍铨萃在都城隍庙周边采买,其《北游日记》载:十二月三十日“下午游西大街宣平坊市场热闹,购元宵、石榴、核桃、松花归”;正月十二日“侯龙舍人罗荣轩到宣平坊购苟、螃蟹、烟花归”;二月廿五日“早买芍药花宣平坊”……
庙会期间,西安都城隍庙的商贸活动则更为热闹。据史料记载,“长安、咸宁两县旧俗,岁有赛会四,而以四月初八等日都城隍庙之会为最大,商贾联集,尉成钜观”。西安都城隍庙庙会参与商贾众多,时间也往往长达月余,“至若岁时,开设大会,累月连朝,若城垣之城隍庙会……管弦嘈杂,市肆骈列,贸易蕃而金钱萃集,骎骎乎与西人所谓赛会者侔矣”。
西安都城隍庙商贸之所以兴盛,除了城隍信仰吸引信众外,还归功于庙内所设的戏园。都城隍庙集商市和戏园于一处,“为万货萃处,门殿之间皆列肆也,四隅则为戏园”,这对喜听秦腔、鼓乐的西安城乡民众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
西安都城隍庙的戏楼古色古香,气势超凡,雕刻精湛。戏楼背对山门、面对大殿,本用于唱戏酬神,素有“戏楼对大殿”之说,又称“乐楼”。戏楼正面两边的柱子上,有著名书法家茹桂撰写的一副对联:“招八面雄风开广宇,迎九天紫气绕古城”,传神地阐明了戏楼的气派与风光。
继承大唐遗音,发展道派鼓乐
每年春节期间,西安都城隍庙庙会上有许多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如秦腔、道情、民歌……其中最具特色的还是西安鼓乐演奏。西安都城隍庙鼓乐享有盛名,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河南开封大相国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我国“五大古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有着“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西安古乐”等诸多称谓。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因演出人数众多,包含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等共二十余种,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交响乐”。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 社在祭城隍典礼上演奏。
据考证,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宫廷燕乐(宴乐),后流入民间,依托道观、佛寺传承和开展乐事活动,逐步分为道、僧、俗三个流派。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属于道派鼓乐。
作为大唐遗音,西安都城隍庙鼓乐保留了唐代宫廷音乐的风貌,乐谱至今仍采用宋代的俗字谱和明清时期流行的工尺谱。这种独特的记谱方式,如同一道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使都城隍庙鼓乐的韵味得以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千百年来,西安城隍庙道众除了日诵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凭借口传心授的师承制度,都城隍庙鼓乐这一古老艺术精髓得以世代相传。目前鼓乐保存有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如行云流水,委婉而平和,空灵而玄妙,既有招神遣将之庄严、祈愿吉祥幸福之喜庆,也有感悟人生无常之悲凉。鼓乐继承“清而近雅”的隋唐法曲风韵,演奏手法朴素而简练,在与道教经韵、法器水乳交融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道派风格。
西安都城隍庙清雍正九年鼓乐谱本。
座鼓
说到西安鼓乐文化,当然不能不提著名的鼓乐大师、西安都城隍庙道长安来绪(1895年-1977年)。安来绪一生酷爱鼓乐,勤奋好学,醉心于这一传统民间音乐艺术。他的鼓技“头如青山峰,手如雨点花”,变化无穷,被誉为“西安第一”。西安鼓乐社演奏的曲目有不少是由他敲击座鼓领奏,如《法鼓段·引子·赞》中的开场鼓《开头子》,《尺调八拍双云锣座乐全套》中的《青天歌》等。
安来绪道长(击鼓者)带领鼓乐社成员演奏鼓乐。
安来绪以卓越精湛的演奏技艺,被尊为一代“鼓乐宗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率庙中鼓乐队进京公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当时西安道教界的一段佳话。他还培养了大批鼓乐艺人,如孟清真、柴天宝、张存柱、张宏祥、周忠信等,都是演奏技巧卓越的乐师。
把“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传承下去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鼓乐众多乐社中历史悠久、颇有声望的一个。乐社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盛时曾有道士三百余人。都城隍庙道派鼓乐社所用的乐器与僧派、俗派等其他流派的基本相同,旋律乐器有笛、笙、管、方匣子和双云锣五种,节奏乐器有六种鼓、六种铙钹、七种锣,另外还有大小木梆、木鱼、摔子等共二十余种。
不过,道派鼓乐在曲调和调高上则有其独有的特征。比如笛子,西安鼓乐所用的有“官调笛”“平调笛”和“梅管调笛”三种,用来吹“上、尺、六、五”四个调的曲子。僧派、俗派鼓乐均以“官调笛”为主,这种笛子的音质高亢明亮。道派鼓乐则以“平调笛”来吹奏“六调”和“上调”乐曲,音质清脆悦耳;以“梅管调笛”来吹奏“五调”和“尺调”乐曲,音色柔和优雅。
从演奏形式上来看,道派鼓乐主要有两种:行乐与座乐。行乐,如同流动的诗篇,一般在室外广阔天地间奏响,伴随着彩旗飘扬、令旗招展、社旗猎猎,以“高把鼓”和“乱八仙”等乐器演奏,行云流水,激荡人心。而座乐,如同室内的精致画卷,乐手们围坐桌案,演奏“八拍座乐”和“耍鼓段座乐”等。“八拍座乐”整体风格较为庄重典雅,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稳舒缓,具有浓厚的传统宫廷音乐韵味;“耍鼓段座乐”则节奏明快有力,旋律富有变化,风格活泼热烈,具有很强的民间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的座乐套曲,各个乐章之间由鼓段相连,前曲的余音未了,鼓段已悄然而至,后曲的序曲开始酝酿,整个座乐套曲环环相扣,展现出道派座乐在曲式结构上的独特魅力。
由于西安鼓乐采用的是工尺谱,只有音高音低,不能表现时值,演奏者拿到曲谱后不能直接读谱,必须要由老艺人进行口传面授。“工尺谱增加了学习难度,对演奏者来说,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背诵曲谱,做到‘心中有谱’。但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可以通过对时值细微的调整进行发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社长张昭说。
据音乐教育家杨荫浏上世纪50年代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统计,西安都城隍庙保存的乐谱共有17本,这些珍贵的谱本丰富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宝库。
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鼓乐,西安都城隍庙的道人公开授乐,广收门徒,如西安迎祥观等道观的道人均师从都城隍庙乐师。都城隍庙还成立音乐研究会,面向大众传授鼓乐,通过网络媒体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西安鼓乐文化。
近年来,西安都城隍庙鼓乐传习所还与西安外事学院合作,传承人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学习鼓乐。为适应年轻人的学习习惯,教习中采用的是与工尺谱对照的简谱。“西安鼓乐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与每年开展丰富的演奏活动和大家的热爱密不可分。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保护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这份珍贵遗产,让‘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真正传承下去。”张昭表示。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